夫妻返乡创业

时间:2020-10-10 12:12:42 如何创业 我要投稿

夫妻返乡创业

夫妻返乡创业1

  源县紫阳镇王家墩村委会丰田村的潘金开、俞仙英夫妇养殖番鸭致富,年收入达4万元,在当地成了一件鲜新事。

  40岁上下的潘金开、俞仙英夫妇俩,原来都在与源相邻的德兴市新岗山一带从事养鱼、养番鸭行业,在外12年,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外,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养殖番鸭方面,番鸭产供销上有了自己固定的网络。今年春上,潘金开与妻子打道回乡,利用掌握的技术及本地资源优势,共投入15万元
,创办了自己的番鸭养殖基地,一批批地从浙江萧山引进番鸭苗进行养殖。

  番鸭具有体型大、生长迅速、耐粗饲、易肥育、肉质鲜美等特点。据老潘介绍说:“一只番鸭养到5-6市斤便可出售了,批发价每市斤4-6元不等。”他已经向外地成功销售了3批次,现在这批有2500只,主要是销往德兴新岗山、铜矿、景德镇周边县市,另有一些销到了浙江,目前全部投资成本已收回,净赚2万余元,还可以养一批。明年开始一切顺利的话,纯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

  番鸭肉质鲜美,烤熟后许多人都爱吃,但源市场还是没打开,潘金开接着说。但他坚信过不了多久,源居民和广大来源旅游的游客一定能喜爱上这道美食,那样就会带动番鸭养殖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夫妻返乡创业2

  2月8日,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古城社区的夏云潮夫妇,看着自己大棚里一盆盆肉嘟嘟、萌哒哒的多肉植物爱不释手。夫妻俩个打心眼里庆幸,他们顶住了暴雪、战胜了冰冻严寒,8个大棚、20万株多肉植物保住了。大棚里,200多种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多肉植物。红手指、生石花、白熊群生、雪莲、大玉蝶……五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夏云潮和妻子陆立芝迷恋娇俏可人的多肉植物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多肉达人”。夫妻二人把多肉植物引进家乡庐江的创业之路要追溯到20xx年,在江苏泰州,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妻子陆立芝接触到多肉植物,当下就一见倾心。通过认真调研,20xx年,他们在泰州建立了第一个多肉大棚。20xx年,夏云潮辞去大城市的稳定工作,妻子也放弃了幼教工作,追随丈夫一起回到了老家金牛镇创业,变成了城里同学眼中的农民。

  两个大学生农民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购买多肉植物母本、建立培植基地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正当他们为缺乏创业资金苦恼时,庐江县一家银行开展“家家到”走访活动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刻上门对接,通过实地调研为他们争取了下岗再就业贷款8万元。利用自有资金和这笔贷款,他们在当地流转了7.5亩沙地作为第一批创业基地,同时注册了合肥市锦韵多肉植物种植有限公司,建起了8个培植大棚。

  刚开始,当地人不接受多肉植物,购买的非常少,用陆立芝的话说就是“送给他们也不愿意养的。”于是夫妻俩把销售方向瞄准网络。网络销售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大棚建成两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全国各地30多万顾客购买,20xx年的销售额就超过百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20xx年7月,百年不遇的暴风雨引发洪灾让他们遭受重创。洪水淹没了他们的8个大棚,大棚里的所有多肉植物全军覆没,造成经济损失115万元。“

  洪水来得太突然了,我们根本来不及搬走大棚里的任何东西。”夏云潮回忆。“不能放弃。”这是他们夫妻二人当时最大的念头。为了维持销售渠道,保住客户,他们向朋友亲戚借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同时又找了一块面积12亩的新地方,建设多肉基地。“幸亏下半年的销量不错,弥补了一些损失。经过四年的辛勤培植和运作,夫妻俩的锦韵多肉植物园如今吸引了不少“多肉玩家”,订单已经排到年后,多肉植物供不应求。

  目前,夏云潮夫妇的多肉公司占地面积20多亩,有8个大棚加1个1400平方米的联动温室大棚,有近200个品种、20万棵多肉植物,总投资120多万元。夏云潮告诉我们,比起在大城市打拼的同学,他们是农民,每天劳作在闷热潮湿的大棚里。但如今他们的收入超过城里工作同学10倍之多,且每天和多肉为伴,闲暇时给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改变贫困面貌,他觉得,农村才是他们夫妻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夫妻返乡创业3

  “你看看俺这一圈圈膘肥体壮的山羊,就是俺的致富‘金元宝’,每天看着它们悠闲地吃草,别提心里多舒服啦!”11月16日,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乡刘李庄的养羊大户王涛高兴地说。目前,王涛的养羊场占地1200多平方米,山羊、绵羊存栏8000只,他每年自宰自销羊肉纯收入突破50万元。

  王涛今年41岁,20xx年春季,一直在广东、深圳等地打工的他回到家乡,和妻子用打工挣来的60万元在自家废弃地里建起一个大型标准化养羊场,同时买回来母杜波山羊123只和59只小尾寒羊。从此夫妻俩早起晚睡在饲养场里忙碌,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第二年山羊、绵羊存栏就达到900只。此后,羊只数量不断增多。

  “养羊最辛苦的就是产羔的时候,要天天守候在羊圈里伺候母羊,给小羊保暖,防止小羊被踩死或冻死。”王涛介绍说,他和家里人在母羊产羔期间,轮流看守母羊和羊羔,所以自己的羊羔成活率很高。

  自建场以来,王涛一直坚持用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粉碎后喂羊。“主要是价格便宜,养殖成本可以降低不少。”据王涛介绍,当地农民种植夏作物以玉米花生为主,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和花生秧产生。许多农民嫌麻烦,往往是一烧了之,而这些恰恰是羊的好饲料。为此,王涛买来饲料粉碎机,并在养羊场里建起一个占地150平方米的现代化秸秆青贮池。每年入冬前,他都会收购全村的玉米秸秆、花生秧粉碎后储存越冬。

  为了保证饲养的山羊、绵羊长势快、肉质好,王涛在饲养过程中还会加入些麦麸、大豆饼等细饲料。因此他养的羊个个膘肥体壮,毛色油光发亮,羊肉无膻味、口感好。

  20xx年夏季,王涛又投资30万元建起一个羊肉冷库。他还利用网络干起了羊肉“电商经销”生意,目前他自养自宰的羊肉通过电商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同时,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村里有18户农民也搞起了家庭山羊饲养业。

夫妻返乡创业4

  在乡亲们眼里,26岁的大学毕业生熊清海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从打工仔到猪场场长,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然而,就在事业初有成就时,熊清海毅然放弃了让人羡慕的工作,与妻子张莉一道回到大山深处的老家——广安区恒升镇古城村,走上了养殖七彩山鸡的艰辛创业路。

  近日,记者见到熊清海时,他正与妻子一起,忙着将一只只色彩艳丽的成品山鸡装进笼中,准备发往成都市场。熊清海说,他与妻子是大学同学,他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张莉学的是动物饲料与营养专业。“20xx年7月,我毕业后在成都一家饲料公司工作了半年,做生猪饲料售后服务。随后又在广元旺苍一家畜禽公司任猪场场长,年薪近6万元。”熊清海告诉记者,张莉毕业后留在成都一家畜禽公司做猪场技术员,年薪5万余元。

  “我们俩都是学养殖专业的,不能一辈子给人打工。”20xx年3月,在了解到养殖山鸡很有市场“钱景”后,熊清海与张莉一同回到老家,靠两人打工攒下的钱以及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资金共15万元,修建了一个占地两亩多的养殖场,并取名为“七彩山鸡养殖场”。20xx年4月,他们从上海引进首批20xx只七彩山鸡鸡苗进行饲养。从此,夫妻俩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养殖场里,每天起早贪黑,精心照料着这群寄托着梦想与希望的“小宝贝”。

  然而,创业刚刚起步,残酷的现实犹如一盆冰水将夫妻俩浇了个透心凉。一周后的一天早晨,熊清海走进鸡场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800多只鸡苗横七竖八地死在地上。突如其来的打击让熊清海的心情瞬间跌落到了谷底,该如何是好?“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创业哪有不交学费的!”在妻子的鼓励下,熊清海冷静下来,分析原因,检查设备,“设备缺陷导致鸡场温度过高,虽然安装了温控报警器,但由于那段时间太累太困,夜里根本就没有听到报警声。”熊清海说。

  在改进设备后,熊清海和妻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剩余小鸡仔的养殖上。依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20xx年9月,首批七彩山鸡已长到2.5斤至3斤,可以上市销售了。最初,熊清海将七彩山鸡运到广安城区市场零售,连续跑了10天,却一只也没有卖出去。“七彩山鸡每只卖100元,而市场上同等重量的鸡只卖70元左右。”熊清海意识到,零售市场走不通。于是,夫妻俩便寻找其他销售渠道。最终,熊清海于20xx年10月联系到成都一个专门做山鸡销售的客户,并为对方送去首批300只七彩山鸡。

  让熊清海高兴的是,客户对他提供的山鸡品质特别满意,主动要求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夫妻俩非常高兴,筹备在20xx年大干一场,打算进一步扩大商品鸡的养殖规模。

  20xx年初,新引进一批鸡苗后,养殖场扩建也提上议程。当年3月,夫妻俩买来树竹及屋顶隔热材料,开始搭建鸡舍。经过四个月时间的努力,占地400余平方米的新鸡舍终于盖起来了。望着辛苦建成的鸡舍,想着马上就可以养4000只鸡了,夫妻俩特别开心。然而,好事多磨,就在当天半夜,突如其来的狂风吞噬了这一切。打着手电筒,看着刚盖好的鸡舍在自己面前倒下,两万余元的本钱打了水漂,张莉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她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哭着告诉妈妈这一切。“没事,鸡舍倒了,重新再盖就是了。”在妈妈的鼓励下,休整两天后,夫妻俩决定,暂停修复被狂风毁坏的鸡舍,认真做好当前存栏的山鸡和脱温鸡养殖,等资金宽裕时,再搭建更为牢固和规范化的钢架大棚鸡舍。

  为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山鸡品质,夫妻俩在养殖场旁边的空地上种了两亩多蔬菜,平时将菜叶拌玉米用来喂山鸡。同时,夫妻俩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七彩山鸡信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20xx年底,养殖场共出栏商品鸡3000余只,向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出售脱温鸡10000余只,毛收入30余万元。

  今年,夫妻俩投入资金10万元,建起了占地4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鸡舍,为扩大养殖规模打下了基础。熊清海说,他们最大的梦想是把养殖场办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养殖基地,并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内留守老人通过规范化养殖,实现增收致富。

夫妻返乡创业5

  夫妻返乡创业巧念农经 酒糟养猪发展循环产业

  酿酒、养猪,看上去是两个很传统的产业,如果能够有机的结合,形成循环产业,其价值不可小视。在重庆市黔江区杉岭乡苦竹村,有一对夫妇,巧念传统农经,通过酿酒+生猪养殖有机结合,走上循环发展之路,一举实现脱贫增收,奔上小康,成为远近文明的致富能手。附近邻里提起向业华夫妇,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夫妻返乡创业巧念农经 酒糟养猪发展循环产业"漂泊在外 尝尽酸甜苦辣味

  1990年,20多岁的向业华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跟着同村的几个青年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由于没有多少文化,不仅进厂困难,找其他工作也四处碰壁,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进煤矿当一名挖煤工。矿底伸手不见五指,干活又脏又累,生活也吃得很差,开始向业华习惯不了,但是为了改善家里人的生活,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由于踏实可干,吃苦耐劳,很快被提拔为班长,领的工资越来越多,卡里的存款也越来越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事故,向业华的听力损失了,腿部也受到了小程度的残疾,劳动力损失了,煤矿工作是不能胜任了。

  "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回乡创业才是正道。"向业华心想,老家那么多空置的土地,为什么不回家发展产业呢,老家的人们都喜欢喝包谷酒,但是,却很少能够喝道纯正口味优质酒,我为什么不回去酿酒呢?

  返乡创业 迎来黎明的曙光

  当时,煮酒师傅李方明在当地非常有名。向业华找到他说明说明拜师学艺的来意。在李师傅的酒坊学艺期间,勤奋好学的向业华啥事都做,不论重活轻活,只要拿上了手都必须做完。在学艺过程中,煮酒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仔细观察,认真听取师傅点拨。仅仅两个月时间,向业华就掌握了煮酒的全套技术。

  20xx年4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已到知命之年的向业华夫妇投资4万余元建起了一个占地140余平方米的小酒坊,向业华学的'是传统煮酒方法,从烤出第一桌包谷酒开始,他严格按照师傅传授的技术,从泡粮、煮粮、糖化、发酵到烤酒等10余道工艺,他都认真对待。

  "有些师傅为了提高产量,在酒曲里面掺杂有机农药,酒产量是提高了,但是人们喝着头痛、头闷,我烤出的包谷酒不掺杂,用山泉水酿造,必须保证50度以上,60度的酒味道最可口,最香甜,但是产量少,一般都是50多度。"向业华说,由于他的酒味道好、质量好,再加上他诚信经营,他每天烤出的包谷酒当天就能够卖完,最少的一天也能够卖出酒100斤。

  短短两年的时间,向业华通过酿酒生产,走上了致富路,盖起了一底的洋房,买上了车,卡里的存款增多了,生活也奔上了小康。这时候,向业华思考着,如何把自己酿造的包谷酒打造品牌,销售得更远。

  "包谷酒用瓷坛封装好,埋在地下,埋的时间越长酒越好喝。"向业华说,现在,他每天烤出的酒除了供应给固定客户后,都要在地底下深埋一两坛,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后,通过"电子销售渠道",把"杉岭乡女儿红"销往外地,扩大影响。

  酒糟养猪 循环产业致富路

  酿酒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的酒糟伴随酿酒而生,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成了他心头的一个难题。"俗话说,酒糟养猪,猪膘肥体壮。"向业华记着这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古话,于是决定变废为宝,把酒糟转换为饲料用来养猪,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

  20xx年1月在杉岭乡畜牧兽医站技术员的指导下,投资10万余元修建了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余头,实现年收入25万余元。同时修建沼气池将猪粪所产沼气用作生活,并发展了10亩蚕桑,将沼液作肥料施入桑地,形成循环产业路。

  "酒糟养猪效果好,但是不能用量太大,用量多了就适得其反了,我的酿酒规模逐步扩大,现在的养殖规模有点小,今年打算再新建一个占地200余平方米的圈舍,到时候就能够充分利用好酿酒过后的剩余酒糟,人是累了点,但是,致富路上,累一点苦一点也值得。"向业华笑呵呵的说。

  路上,荆棘遍布,向业华夫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致富之后,不忘乡亲,积极帮扶农户发展种养经济。一是提供技术帮助,倾囊相授丰富的实践养殖经验;二是实行信息共享,及时发布养殖供求等信息;三是形成结对帮扶,结对指导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附近村民大力发展种养业,获得经济增收,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夫妻返乡创业6

  90后夫妻返乡创业养鸵鸟,打造养殖、餐饮、旅游产业链

  “我正在捡鸵鸟粪。”20xx年12月18日上午,郧阳区90后女子邹方茹接到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20xx年12月18日早上,秦楚论坛上发表了一组邹方茹养鸵鸟的照片,在论坛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郧阳区大堰牧场沟怎么走?”“有什么产品,过年回去买一点。”众网友纷纷在论坛上留言。大家对在山区养鸵鸟很感兴趣。从照片中,记者看到,这群鸵鸟足有2米高,在一旁喂饲料的邹方茹也只能仰视。

  记者采访了解到,邹方茹,1994年生,两年前从丹江口一所卫校毕业,今年刚结婚,和她同年的丈夫,对生态养殖比较感兴趣。婚后,夫妻俩有养殖创业的想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夫妇俩看到了养殖鸵鸟致富的消息,不禁怦然心动。今年5月,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夫妻俩投入十多万元,回到老家办起了“特种家禽”鸵鸟养殖场,并从西安购进了首批55只幼鸵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如今,半年过去了,在夫妇两人的精心照料下,养殖的第一批鸵鸟都已长大,每天伸着长长的脖子,扇动翅膀,在养殖场内追逐嬉戏。“刚买回来时,鸵鸟只有小鸡那么大。”邹方茹说,这些鸵鸟产自非洲,耐干旱,喜粗粮。寿命有六七十年,最高可以长到2.5米。现在夫妇俩每天给鸵鸟喂是的青菜、玉米粒。这些鸵鸟看起来高大威猛,不过对夫妇俩很是亲昵,如果遇到陌生人,就会用嘴攻击。

  别看这些鸵鸟已经长这么大,如果要见收益,还要等两年后,鸵鸟才能下蛋。现在邹方茹夫妇除了在山上养殖鸵鸟,还代理陕西大荔县的鸵鸟肉在郧阳区周边餐馆的推广。因为鸵鸟肉比较罕见,十堰很多人还难以接受,夫妇俩希望通过网上的宣传,让大家对鸵鸟有一个新的认识,也为自己的饲养的鸵鸟销路做好铺垫。“鸵鸟肉比牛肉还细腻,味道很不错。”邹方茹说。

  养鸵鸟并非容易的事情,两个月前,夫妇俩才将鸵鸟运到大堰牧场沟养殖,之前一直在邹方茹丈夫的老家青曲镇,后来在大堰牧场沟租了10多亩的山地,才运过来,在运输途中,死了12只鸵鸟,现在还剩33只,这让两人很是心疼。现在两人的愿望就是把这批鸵鸟专心养好。

  对于一对90后来说,做养殖并非那么轻松,现在每天两人都守在养殖场,给鸵鸟喂水、喂饲料,还要清理鸵鸟粪很辛苦,但是他们说这样值得。

  “明年我的鸵鸟就产蛋了,我们还要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并对鸵鸟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从鸵鸟养殖、餐饮、到旅游的一条产业链。”邹方茹对自己的鸵鸟养殖创业之路满怀信心。

【夫妻返乡创业】相关文章:

1.返乡创业小夫妻种下无花果 开出“致富花”

2.返乡创业贷款政策

3.农民返乡创业案例

4.90后女孩返乡创业

5.农民返乡创业贷款政策

6.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政策

7.返乡创业开饭店资料

8.返乡创业成就“蔬菜大王”

9.80后“猪倌”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