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如何创业

时间:2020-08-11 11:54:35 如何创业 我要投稿

新型农民如何创业

  农民怎样从打开开始创业?农民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如何才能实现稳妥创业?

新型农民如何创业

  “养猪”书记扎根农村和村民共同创业

  寒冬十二月,年关将至,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冷。清早起床后,一个身影习惯性地前往离家不远处的猪舍,走两圈,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没有他心里才踏实。早上到猪舍查看猪的长势是他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情。而除了查看猪舍,他还要忙村上的事,帮助村民排忧解难。这就是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板仓村支部书记卢双华每天的生活。

  卢双华,1986年出生在安居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08年,从四川民族学院毕业后,卢双华回到老家发展。这一年,恰好考上村官的他,选择了扎根农村创业养猪,这一干就是7年。这7年,他走过了不平凡的创业生活…..

  从村官起步

  寒窗学子返乡走上创业之路

  2008年,随同一大批高校毕业大军,毕业于四川民族学院的卢双华走出了校门,回到了老家磨溪镇板仓村。

  卢双华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在西藏打工。2008年7月,卢双华回到老家,准备考教师,考村官,希望能尽快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幸运的是,他考上了村官,当年9月就正式上岗。

  对于大学生村官,卢双华了解不多。“反正就是在村里做事情,也有可能继续当农民。”一听朋友说“窝”在乡坝头当农民,卢双华心里凉了许久。“一个月只有900多元的工资,去除了保险就更少了。”面对这样现实的困境,卢双华坦然,曾一度感到纠结和茫然。

  板仓村并不富有,村民的收入也很低,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去了。作为村官的卢双华白天黑夜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村民的出路在哪里?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看着家乡大片大片的撂荒地,一条条村道路不通,村子经济发展落后。思来想去,他决定留下来,就在家乡创业,通过自己创业率先示范带动更多的村民创业致富。作为村干部,卢双华理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

  两次跌倒两次爬起

  创业路上历经坎坷坚持梦想

  在得知儿子考上村官后,远在西藏的父母感到十分的欣慰。同时了解到儿子还要在老家创业的事情,父母更是表示支持。卢定保夫妇一直外出打工,供儿子上大学,积蓄不多。但为了支持儿子创业,夫妇俩还是东拼西凑了2万元。

  卢双华通过多方走访,发现村里有种冬瓜的传统。2009年初,他种下20多亩冬瓜,可到了上市的时候受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大量冬瓜卖不出去,最后贱卖,甚至烂在了地里,。第一次创业就亏损了1万多元,宣告失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卢双华深刻认识到了市场供求的道理,明白了信息不通和技术落后带来的危害。

  “不甘心,真的很不甘心。”卢双华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依然能深刻感受到那种涌动在血液里的干劲。2010年,他又盯上了林下土鸡养殖项目,找亲戚朋友借款几万元,承包下村民的几十亩沙田柚林地,买来500只鸡苗,还没等土鸡上市,才饲养三四个月的时间,一场鸡瘟又摧毁了他的梦想。看着眼前一堆堆的死鸡,卢双华只有发呆。

  反复思考,反复总结。卢双华深刻明白,要干成一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受挫的心理,更肩负沉重的压力,他依然渴望干成、干好一件事情。他不仅要打拼自己的事业,更要给村民做好创业的示范。接下来一段时间,卢双华走访技术部门,网上查阅资料,进一步调研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市场的行情。经过一番充分准备,卢双华几乎掏空了家里的积蓄,再一次迈开了创业的步子。

  “养猪,养猪……”提出这个项目,卢双华有自己的思考:养猪切合农村种养殖的实际;养猪可以买保险,能够进一步降低风险……卢双华花了4个月的时间,先后到重庆、成都、遂宁等地拜访生猪饲养大户和相关专家了解行情与技术。

  2011年,转包了村里以前养兔的旧圈舍,卢双华开始着手谋划养猪的项目。这一年,父母从西藏务工返家,打算就在老家帮儿子养猪。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卢双华首先饲养了10几头猪,通过自繁自养的方式,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经过努力,目前数量已达到200多头。一年存栏生猪200多头,出栏600到800头,按照目前7元/斤的市场行情,一年生猪出栏收入在20多万。

  追逐梦想

  “养猪”书记成村民创富标杆

  转包旧圈舍,养猪200多头,这只是创业的起始。卢双华透露了自己今后一个时期的创业打算:一是探索学习放养;二是吸纳村民建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卢双华说,不仅要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改善养殖环境,创新养殖模式,同时带动村民加入养猪行列,带领村民创业共同致富。

  看着村支部书记卢双华种冬瓜、养鸡、养猪,经历坎坎坷坷,大多数村民都是持观望态度。同村的曹大明以前做种养殖业总是没有底气,不是怕养不好,就是怕卖不好。看到“养猪”书记卢双华创业成功了,他心里痒痒的想试一把。“一个大学生都会养猪,我们这些老农民还怕养不好吗?”50岁的曹大明走上了养猪的道路,他经常找年轻的支部书记卢双华交流,向他“取经”。今年来曹大明逐步把养猪的规模扩大,和老伴两人养了20多头猪。“比出去打工强,比以前的收入高多了!”曹大明笑着说。

  如今,在磨溪镇板仓村,村支部书记带头养猪,村主任也带头养猪、种植沙田柚。同样,和曹大明一样,村里其他10余户村民跟着发展养猪、养鸡,种植香椿、沙田柚等农村经济实体,村民创业致富的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日子越来越充实!

  农资人转行做种植大户,要让农民不种田就能先得钱

  魏刚胜 ,男,汉族,1974年11月出生,高中文化,四川省梓潼县许州镇南江村人。现任梓潼县禾稼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梓潼县陈家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县党代表、优秀共产党员、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

  他曾是一名农资经销商,由于头脑灵活、善于把握商机、诚信经营、手脚勤快、服务周到家,短短的几年时间,在全县的农资经销商中名声显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12年,他和几个朋友决定流转土地,从事粮食种植,经过几年的摸索打拼,自主经营土地3000多亩,种植优质水稻、小麦,并于2014年,注册登记成立了梓潼县禾稼欢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合作社成员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目的。魏刚胜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在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创业故事,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羊”。

  历经几年的发展,他深深的感悟到:只要心正、肯干,就有你的一片天。

  农资人的转变

  魏刚胜是一名农资经销商,与种粮结缘,还有一段故事,2012年后,他深深的感觉到,农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不赚钱了,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年龄越来越大了,看到因农民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农田撂荒增多的现状,非常心痛。为此,他和朋友经常一起讨论分析农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思考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2012年下半年,他参加县上的会议,听到县委书记讲:“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粮食安全”等问题后,他豁然开朗了,心中燃起了一个愿望,那就是流转土地,准备在田间地头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种粮梦。

  说干就干,他就和几个朋友商议后决定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种粮食。虽然大家也是农民出生,且长期从事农资、农机销售等工作,但是根本不懂种田,面对一下子流转过来的500多亩土地,问题就来了,秧苗怎么育?怎么移栽?怎么管理?怎么凉晒等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摆在了面前,不知道如何是好?

  经苦苦的思索后认识到,走以前的老路,肯定不行了,于是在向县农业局专家学习、请教后,决定走“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种植道路。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配套农机具。实现了从整田、机插、机收等环节机械化种植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当年,水稻亩产就达到500公斤,加之粮食价格好,淘到了转行种植粮食后的第一桶金。尝到甜头后,信心更足了。于是,他们利用手头资金,加上县里的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把外出农民的土地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流转回来,规模越做越大。

  创业路有苦也有甜。

  2013年4月份,正是育秧苗的关键时节,一天凌晨2点左右,突然刮起了肆虐的大风,为保护幼嫩的秧苗不受暴风的残害,大家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带上工具,去加固育秧温床,汗水挂满了脸庞,泥水沾满了衣裳,大家欣慰的笑了,又投入新的一天。在以后的育秧时节,这样的情景总会如约而至,在他们看来是老天的考验,更是对收获的奖励。

  创业路越走越宽。

  随着经营规模不断大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销售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向农业部门咨询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分析,决定走优质化的道路。他们率先大面积引入优质稻品种,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和品质。他们加大投资,购买了水稻育播机、打土机、电动喷雾机、烘干机、货运农用车等各型农机具,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2015年,合作社投资300万元收购梓潼县陈家河米业加工企业,合作社生产的稻谷全部加工后出售,粮食商品率100%,“陈家河牌贡米、香米”在周边县市市场供不应求,实现了从单纯的生产过程,转变到农产品加工环节,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很好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农业社会化服务解燃眉之急

  多年来,农民家家户户育秧苗,费工、费时、成本高,如有管理不当,还要死苗,农民真是欲哭无泪。此时,他发现了商机,合作社有育秧机,有技术人员,有成熟的管理经验,也要育秧苗,可不可以育成秧苗,卖给农民栽插,说干就干。2014年育秧季节,他们就跟周边演武、小垭、豢龙等乡镇农民、家庭农场采取实地现场观摩、音像宣传,搞代育秧苗,与农民签订育秧协议500份、育秧25000盘,栽插面积1000亩,受益农民在育秧、栽插环节既解决了育秧技术和田间管理又通过机械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力,每亩节约成本120元,合作社实现育秧收入15万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他们的育秧业务也越走越远,育秧收入和栽插面积也连年翻翻。

  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农民绝大多数年龄偏大加之农忙季节特别是秋季阴雨绵绵,要抢收、抢种,又要抢天晴晾晒粮食,但缺乏劳动力,往往顾此失彼,很多粮食因晾晒不及时,霉烂变质,损失惨重。他们就充分发挥机械烘干和仓储设施的优势,组织召开理事会成员会议群策群力,围绕在保证合作社烘干和储存的前提下想办法,一是在现有烘干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一台30吨烘干机,二是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三是加工部门由两班倒改为三班倒。帮助解决农民和家庭农场的粮食烘干、仓储,使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2016年,烘储粮食2500吨,收入15万元,更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面对未来,魏刚胜有自己的打算。“成绩只属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和未来,农业行业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更好地为农户服务。”他说,“这辈子,我只想干好这一件事情。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了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共同致富,注册成立的合作社,目前已吸纳周边百来户群众加入到合作社中来,通过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物资服务,几年来,累计为群众节约资金60万元。以魏刚胜为首的合作社秉承“民办、民管、民受益,专业合作天地宽”的宗旨,实现了“农民种地不下田,收割稻谷不落地,不种田就能先得钱,打工又能挣份钱的祥和景象。

【新型农民如何创业】相关文章:

1.新型女农民撑起创业“半边天”

2.40岁农民如何创业

3.如何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4.看农民如何创业致富

5.如何吸引创新型人才创业

6.农民回家如何创业项目

7.农民如何创业才能致富创业经验

8.80后新型农民开网店致富的创业故事

9.如何打造新型创业偶像专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