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加盟创业陷阱的4种方法

时间:2020-10-20 20:35:29 如何创业 我要投稿

识别加盟创业陷阱的4种方法

  加盟创业会遇到哪些陷阱?如何识别加盟创业陷阱?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四种方法,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学会认脸,不认牌子

  大多数骗子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往往同一批人会在不同的办公地点、不同的展会、不同的场合重起炉灶,再次做起骗人的生意。所以加盟商不能只记得自己打听过的品牌,还应该记住那些推销人员的面孔和声音。如果你在不同的地点看到的是同一批人,或者是你打不同品牌的联系电话,听到的是同样的声音,那就要警惕起来。这有极大的可能是骗子们的原有骗局暴露,没办法再继续干下去了,所以就只能换个马甲继续行骗。当你发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轻信他们关于“跳槽”或者“代理多个品牌”的解释。及早脱身才是正道。

  2.注重权威,避免轻信

  这里所说的“权威”不是在广告里自称的“通过质检部门认证”,或者是某家网站公布的排行榜,也不要相信某位自称专家所作的推荐,更不要相信打着“著名大学”、“某研究所”旗号的幌子。而应该利用和这些厂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又真正是权威机关的消息。

  例如有些地方的政府网站每隔一段时间,会公布一些注册的企业的名单。在这其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项目,比听信推销人员口若悬河的夸耀更实在。同样,与其相信一些专家的推荐,不如去听自己信任的某一专业的朋友的意见。因为大多数时候,专业比权威更可信。

  3.多管齐下。妙用资源

  在你看中一个加盟项目以后,为了防止被骗,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来调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或者仅是一个皮包公司。调查要分为调查总店和调查项目两个方面进行。

  ①调查总店时,可以要求企业给你看营业执照,你还可以记录下营业执照上面的编号,到工商部门查证是否属实。不管总店是在异地还是在本地,应该尽量抽时间去实地走访一下,看看公司的规模和员工的工作情况。而如果有办法找到公司所在地的租房中介,询问一下该公司已经办公了多久,而租房的期限是到哪年为止。这些琐碎的资讯都会让创业者心中有数。

  ②调查项目时,不可以轻信企业的网站上挂出来的那些加盟商的评语,也不要相信总店提供的资料。最好能够找到一家已经经营了一段时间的加盟商,蹲守观察每天的客流及主要消费群,必要时还可以询问消费者对商品的意见。拿着你亲自调查的数据资料,再和总店提供给你的资料作个对比,这样就会得出一个比较中肯的数据。之后,再根据你想要开店的地点和人流情况进行推测,方能得出一份适用于你创业的可行性报告。

  4。有疑必问,不怕麻烦

  加入一个加盟项目,是创业者用自己的大部分积蓄为自己的未来作的投资。所以一定不能怕麻烦,也不能觉得自己不擅长做生意或和人打交道,就放弃为自己的加盟项目多作一些努力。当你对项目有任何的疑惑或者怀疑,都一定要弄个明白。不要怕麻烦,因为开始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减少麻烦。

  同时也应该留存一个一个心眼,将对方给自己的资料都保留下来,一些原始文件也尽量影印留底。万一将来发生纠纷,这些资料就会成为对方不履约的证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古话放到创业中也合适。如果你还对这个项目有任何的疑惑,就不要轻易参与。否则将来后悔了,只能怪自己心急。

  创业中常见的诈骗陷阱

  融资诈骗

  案例:余先生2002年投资开办了一家小企业,如今企业发展势头相当不错,但资金有限,想通过融资扩大业务。他先后找了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中介公司。有些投资商看该企业规模较小而一口回绝,有些收下了项目资料,但始终没有回音。当余先生快失去信心之时,终于有一家投资公司表示感兴趣。这家公司自称是大型国有企业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人员由项目专员、助理、副总、总监等组成,对余先生的项目询问得很详细,评价很好。投资部总监还表示“先做朋友,再做项目”。余先生非常感动,因此在投资公司提出要考查项目的真实性并按惯例由项目方先预付考察费时,他毫无防备之心。钱寄出去后不久,那家投资公司的电话、投资总监的手机号码全成了空号。

  点评:很多创业者认为,融资就是别人给钱,不会遇到骗子。其实不然。伎俩高明的诈骗者会利用某些创业者急于找米下锅的心态,让创业者觉得遇上了“贵人”。他们会夸口自己公司规模、专业程度以取得创业者的信任,然后对融资项目大加赞赏,最后借考察项目名义骗取考察费、公关费等,收费后就销声匿迹。因此,融资者应该找正规的投资公司。除了要对投资公司的背景进行全面调查,还需要保持警惕的心态,特别是对各种付款要求,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可运用法律合同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合作诈骗

  案例:李先生开了一家专门从事代理业务的公司,原以为金钱交易全在上下家,他只在事成后收取代理费,风险不大。一天,李先生接到自称是湖北振兴实业总公司业务经理打来的“合作”电话,委托他为该公司“拳头产品”——高分子净化膜华南地区总代理,并随后寄来了详细资料(包括产品介绍说明书、可供产品目录、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高分子净化膜销售补充说明书等)。李先生看其手续齐全,便在专业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信息,几天后便有了“回音”,广东某养殖户来电说急需4000米高分子净化膜,金额共计27万元。李先生估算这笔交易自己可赚取几万元的代理费,于是马上与上家联系。上家爽快地答应,但需立即支付货款。李先生通知下家后,对方立即派人送来了上万元的定金,表示实在太忙,需要李先生帮忙先提货,事后加付提货费。李先生不想放弃到手的`“肥肉”,便帮提货并垫付了货款,可第二天事情全都变了:下家表示暂时不需要这批货了,而上家的“负责人”怎么也联系不上。

  点评:这是典型的“连当诈骗”案例。行骗对象以从事代理、中介、咨询等业务的创业者为主。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遇到上下家接踵而来的“好事”,那就要千万小心了。对付这种骗术,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然后冷静地考察上下家:一是对供货厂家实力、供货能力、产品质量等了解清楚,特别是要提出一些细小的专业问题,考察其是否对答如流;二是如果下家是下几十万元的大单子而毫不犹豫的“爽快人”,更要小心谨慎。

  网络诈骗

  案例:王先生是在生意场上滚打了30年的“老供销”,最近在某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上开了个账户,开始网上创业。一次,王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某位有着“高资信度”标志的客商低价批量提供优质黄沙。经验老道的王先生并未急于下手,而是通过工商部门了解供货商的情况。在确认供货商的“身份”后,王先生便从下家那里预收了30%的货款,按照网上提供的账号汇了过去,可黄沙却始终不见运到。下家反复催他交货,情急之下他只好亲自前去催货。可王先生经调查发现,与上家同名的企业确实存在,但只做钢铁贸易,不搞建材,而且从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至于网上的上家企业,是行骗者盗用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后虚构的。最后,王先生赔偿下家客户几十万元。

  点评: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高科技移花接木,借用正规企业的名号行骗。不少创业者由于不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和特点而上当受骗。其实,网络只是交易的一种媒介,通过网络获得商业信息后,创业者应进行网下考察。特别是高利润的项目、业务量大的单子,亲自实地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有条件的话,可请投资、法律方面的专家把关。此外,目前网络传销活动日益猖獗,创业者在网上“冲浪”时要当心落入传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