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与意义

时间:2020-08-01 18:17:20 创业融资 我要投稿

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与意义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是我国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对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统计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增量和计值原则和可得性原则。

  1、居民原则。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即借款人或债务人),是指通过自身的负债活动获得资金的实体经济部门,即住户和非金融性公司;社会融资规模的发行部门(即贷款人或债权人),是指实体经济所获资金的境内提供者,除境内金融性公司外,还包括住户和非金融性公司。

  2、金融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3、合并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涵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不仅要将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并且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也要避免重复统计。

  4、增量和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5、可得性原则。是指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应是可统计和计量的,并且其数量较大,对经济有较明显影响。

  社会融资规模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结构。2011 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工作报告》,2011 年3 月5 日),因此货币政策提出调控包含贷款、股票及债券等金融资产在内的`社会融资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较快。表外业务资金最终都会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投放于实体经济,而这些金融工具都已包含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因此,社会融资规模能较好地提高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基于2002-2010年的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月度和季度数据,对社会融资总量、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三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利率、基准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对于票据贴现、债券、股票融资等按市场化方式定价的融资,主要使用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对于贷款等市场化定价程度相对较低的融资,则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监测的中间变量,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和创新。

  四是有利于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当前通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不仅仅有人民币贷款,还有债券、股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方式。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多角度地反映各类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状况,反映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是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融资提供主体由传统的银行机构,扩大到证券、保险等其他非存款性金融公司,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信贷,也包括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个社会融资的状况。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新的环境和要求,迫切需要确定更为合适的统计监测指标和宏观调控中间目标。

【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与意义】相关文章:

1.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解读

2.社会融资规模全解析

3.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构成

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析

5.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6.企业规模与中小企业融资策略

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各构成指标的定义及统计方法

8.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