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论文集「完整版」(4)

时间:2017-09-18 我要投稿

  现金流出现问题看似短期行为,但也有可能是长期资本结构不合理所致,所以,解决现金流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现金流问题是长期资本结构不合理所致,就要在资本市场(包括风险投资)上找答案了。如果企业通过自身资源的整合,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实现盈利、维持正常运转时则应该寻找短期资本市场资金,即向银行贷款。风险资金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当企业有能力偿付银行短期贷款时就没必要出让股权。这种情况下资金在你的企业里获得的利润远比在银行里获得的回报高,企业向银行贷款后投入公司业务,创造更高利润后还给银行贷款和利息,然后自己还能得到剩余的部分利润。

  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货币市场资金,因为此时还贷能力比较低,一旦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公司就会面临危险境地,正确的选择是进入长期资本市场,即产权或债券市场。而到了企业发展中期,可利用的无形资产如品牌效应等渐多,有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相对企业发展初期要容易得多,还贷能力也比较有保障。

  现在国内有的企业缺乏如上的概念,资金短缺时能找到什么钱就用什么钱,这对于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是很危险的。所以,企业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周围环境决定用哪个市场的资金。

  风险投资应青睐高获利企业

  回想“阿静餐馆”曾经是北京人所共知的餐饮企业,它的法人虽是北京人刘文勇,却因广东女孩陈静的经营有方而得名。后来虽然因各种原因陈静与其脱离干系,但生意却依然红火,开了数家分店。对于不久前因到期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而被查封的事,连曾与其有过瓜葛的陈静本人都认为:为了区区一二百万导致整个“阿静”的断送,实在是太可惜了。丁大卫先生说,“阿静”如果在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倒闭的。在美国风险投资并不是只限于高科技企业,其他的传统企业、新兴行业以及快速增长的企业——只要有利可图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公司的目标。美国一家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就专门寻找濒临倒闭的公司,不论它的规模大小,只要是有良好的品牌就肯为它投资并让其起死回生。因为这样的企业好比一台机器,现金流出现问题就像一个部件出了毛病,解决了这个环节它就会完好无损,可以继续运转。而“阿静餐馆”曾经是一个品牌非常好,经营也很有特色的餐馆,要想把一个新餐馆做到像它一样,即使投入很多资金和时间,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当时有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公司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能挽救它,而且获利机会非常多,收益可能是比较稳固的。

  以目前的情形看,国内是不会有风险投资公司去投资传统企业的。虽然有很多公司已明确表态不再投资纯网络公司,必须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互联网公司才被看好。认识是有了,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几乎没有。丁先生认为,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普遍“好高骛远”,都把自己定位在IT行业,人为地限制了投资方向,不按市场规律行事,丧失了一些获利机会,与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公司相比显得很幼稚。其实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名称相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不应是“高风险”,而应是“高获利”的机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这种状态,尽快走向成熟恐怕是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业应该提到议事日程的一件大事.

  融资结构与企业控制权争夺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结构的确定对企业有着特殊的治理功能。融资方式的选择,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对企业的控制权争夺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关于融资结构与企业控制权争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对我国企业鼓励经理人员持股、重视债务的控制作用、解决产业过剩规模、全面准确理解和实施“债转股”政策、扶持新兴企业股权融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引言

  企业的融资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又称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情况。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其具体渠道不同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信贷、银行借款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负债和股本两类,其中股本又有企业内部股本和外部股本之别。

  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指的是各个不同的管理集团对为夺取某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及行为,它包括发起方的主动争夺与目标方的适时反争夺两个方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发起方主动争夺的主要方式有:要约收购(tender offers)、委托投票竞争(proxy contests)即代理权之争、兼并(mergers)、收购(takeovers)等;目标方适时反争夺的主要方式有:“金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s)、“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  policy)、“毒丸(poison pill)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显明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流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二、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股本和债务是重要的融资工具,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权基础。Willamson(1988)认为,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就是控制和治理结构。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它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股本和债务比例的变化主要与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股本一债务比例,从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控制和治理结构。哈特(1995)则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特别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能力。最近几年来,有关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相当活跃。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表明,融资结构的选择至少可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发挥着治理效应:一是“激励效应”,融资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它行为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信息传递效应”,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向外部投资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传递功能;三是“控制”效应,融资方式的选择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并直接影响着该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本文关注的就是这里的“控制”效应。具体来讲,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企业产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处于“依存状态”(statecontingent),股东不过是“iE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令X为企业的总收入,A为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合同工资,B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本金加利息),C为股东所要求的一个满意利润。那么,“状态依存”说的是:(1)当X≥A+B时,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2)当X≥A+B+C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手中;(3)当A≤X

  其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企业的绝对投资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的股权比例,同时,随着债务融资量的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也将增加。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水平,改变经理的持股份额,进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在职经理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概率相应增大,程度相对提高,其在代理权之争过程中的主动性必然加强,从而降低了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获取代理权成功的可能性。哈里斯和雷维吾(1988)在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后认为,代理权之争导致需要一些负债,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在职经理在委托股票权竞争中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在职经理的股权比例增加,其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比例也将提高,经理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将降低,进而降低应由经理承担的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

  但是,对企业的在职经理而言,债务的数量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随着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大,其收益也将增大;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职经理的股份增加过多,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成功的可能性将减少,从而企业的价值及相应的经理的股份价值就会减少。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最优负债水平的选择问题。

  其三,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外部投资者的影响。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由于“资产替代效应”,往往会诱使股东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产生了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因为在举债融资的情况下,当某项投资产生了较高的收益时,在债券面值之上的收益将归股东所有,然而当投资失败时,由于有限责任,其后果将大部分由债权人来承担。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风险投资使企业价值下降,股东仍可能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好处。因此,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将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然而,由于理性的债券人将正确地预期到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为保护他们的债权不受损失或能在收益中尽量获取一定份额,故会向经理或股东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或增加举债融资的约束条件,这样,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就将导致借债成本的上升,即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的上升。这种成本将由股东来承担。总之,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应由经理承担的股权的代理成本将减少,而应由股东承担的债务的代理成本将增大(詹森和麦卡林,1976)。

  其四,融资结构对企业收购与反收购的影响。股权和债务水平的比例关系,是影响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收购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往往决定着该企业的收购与反收购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某个企业的负债一股权比与其被收购的可能性负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债务杠杆效应”。由于债权的所有者不拥有控制公司的股票权,而股权的所有者则拥有控制公司的投票权,在现任经理具有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安排的权力而且其自身也拥有一定份额的股权时,他便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融资的数量,从而扩大自己所占有或所能控制的股份比例。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与外来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者争夺企业产权控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来竞争者的收购壁垒,从而降低外来竞争者的收购能力,有效地抵御外来收购。因此,负债水平与被收购成功的可能性负相关,债务杠杆由此成为现代公司一种重要的抵御收购的策略。哈里斯和雷维尔(1988)、斯达尔兹(1988)、伊斯瑞尔(1991)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通过改变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实施多种消极的反收购策略。如实施“金降落伞”政策,把公司的资产大幅度地转化为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们的收益,把企业的留存收益大幅度地转化为公益金,尽力扩大管理者的退休金和遣散费,造成真正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大力提高收购成本;实施“焦土”政策,疯狂举债,恣意支出,盲目投资,造成财务烂帐事实,有意对企业本身造成严重损害,从而降低收购的吸引力;再如,实施“毒丸”计划、“绿衣天使”计划,等等。

  以上两点是关于融资结构对反收购的作用的分析。

  再次,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债务水平,从而增大企业的资产总额,为实施收购行为扩充实力,增强收购能力。通常采用的改变融资结构的做法是实施“杠杆收购”(leveragebuy—out)和发行“垃圾债券”(junk bond)。杠杆收购是一种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而进行的收购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公司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另一公司的产权,然后从后者的现金流量中偿还负债。这种收购方式的特点是利息高,通常是在同业拆放利率的基础上再加2%一4%的利差,还要有手续费1.5%一3%。发行垃圾债券是为收购进行筹资的一种手段,这种筹资手段具有很强的投机性。这种债券资信极低,风险很大,利率很高,但却受到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投机者的青睐,以致大量社会游资被垃圾债券所吸引。实施“杠杆收购”和发行“垃圾债券”,虽然其成本较高(因为其利率较高),但由于它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筹集起大量债务资金,所以往往被企业为进行收购活动所采用。

  总之,不同的融资结构及其相应的债务水平,对企业的控制权争夺的影响方式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决定了各种收购方式的可行性。较高的债务水平可以使在职经理获得较高比例的股权,进而有力地抵御外来收购;较低的债务水平则可能导致成功的要约收购,而中间的债务水平则意味着结果是不明朗的,控制权争夺更多地表现为委托投票权竞争即代理权之争。

  其五,融资结构对企业清算、破产的影响。清算、破产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机制,因为企业的效用是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丧失他所享受的一切任职好处即承担着极其高昂的破产成本。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存在着较高的私人收益流量同较高的破产成本风险之间的权衡。但是,破产对经营管理者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的融资结构,尤其是负债一股权比。格罗斯曼和哈特开创了融资结构与企业清算、破产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他们在1982年建立的一个关于正式的代理模型中认为,如果投资完全通过股权融资进行,破产的可能性即为0,经理就可以将所有的钱用于享受其任职好处。如果投资完全通过举债进行,则任何非利润最大化的选择都必然导致破产。破产的可能性同负债一股权比正相关。这之后,哈里斯、哈特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哈里斯(1990)等人认为,在经营者控制企业的状态下,有效的破产可能难以发生。但若使企业拥有债务,在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就可依照破产法对企业进行清算。哈特和莫尔(1994)分析了债务融资可能使一些陷于财务困难但仍有生存希望的企业被过早清算的情况。威廉姆森则认为,当资产的专用性很高时,由债务融资引起的破产成本很高。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融资结构对企业清算、破产的影响来看,最优的债务水平即资本结构选择,应依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讲,处在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负债率应比处在增长较慢的成熟产业的企业低。新成长的产业和企业,其价值主要在于未来的增长机会,近期内可能没有足够的收益还本付息,债务融资可能使这些企业被过早清算。同时这些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产作抵押,不适宜于债务融资;对实物资产比例很低的企业及资产专用性很强的企业,由于资产变卖的价值很小,一般也不适合于普通的债务融资,而采用股票和风险资本管理等形式;对那些已成为成熟产业(如发达国家中的汽车、钢铁、卷烟、石油化工等产业)中的企业,由于它们的盈利率相对稳定、留存收益比例也较高,也有足够的资产做抵押,就比较适宜于债务融资。

  其六,融资结构对收购溢价从而对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的影响。我们在前面已就融资结构对收购行为的影响方式作了分析,由于收购过程往往伴随着股价波动现象,进而难免会对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带来影响,因此,有关融资结构对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的影响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斯达尔兹(1988)认为,由于收购的发生是一个好消息,人们可以预期,伴随着这一事件,将会出现用债务和股票相交换,同时出现股价的上升。从融资结构的角度来说是,在目标企业的负债一股权比越小从而其被收购的可能性越大的情况下,一旦市场传递着收购信息时,目标企业的股价将上升,从而出现收购溢价现象。因此,目标企业的负债一股权比与被收购的可能性负相关,而与收购溢价正相关。总之,负债的增加将使目标企业的股东收益增加。伊斯瑞尔 (1991)则对其中的原因作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债权人掌握了按契约规定的固定的收购收益份额,目标企业及收购企业的股东之间能够讨价还价的只有事先未承诺给债权人的那部分收益。债务越多,留给目标企业及收购企业的股东分割的收益就越少,收购企业的股东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少。但是,目标企业的股东可以在发行债权时获取应归目标企业债权人的收益,而这些收益是不归收购企业股东的。这样,目标企业的负债水平的提高就减少了收购企业股东所获取的收益,一旦收购发生,目标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目标企业股东的收益就越高(张维迎,1995)。

  三、结论与启示

  融资结构,从表面上看是各种资金来源在企业内部形成的某种状态,但实质上,它是各种资金背后的产权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某种利益配置格局,这种利益配置格局构成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治理绩效。可以说,融资结构,是一个关于企业外部的产权主体索取利益控制和分享的内生化的装置。前面关于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的作用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极有意义的启示。

  其一,要充分重视融资结构的企业治理效应,充分发挥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发达国家的企业治理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有效、健全的控制权市场及依托在这个控制权市场上的有序的控制权争夺机制,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充满活力而又健康的控制权争夺对协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矛盾、激活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价值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把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债权的硬约束与股票的投票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合理而又灵活的融资结构,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进程中必需关注和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其二,要赋予企业经理真正的经营权,并给予相当的股权份额。融资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真正的经营权并拥有相当的股权比例基础之上的。管理者若没有一定的决策经营权和拥有相当的股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方式,都谈不上控制权从股东到经理再到债权人的“依存状态”的转移过程(在职经理若没有一定的股权,控制权就失去了转移的根据与理由),更谈不上融资结构在委托投票权竞争即代理权之争过程中的影响(没有一定的股权,在职经理凭什么进行强有力的委托投票权竞争?又哪来的进行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动力和信心?),也谈不上融资结构在企业收购与反收购中的作用机制(没有——定的股权,在职经理凭什么增强抵御收购的能力?又如何实施“金降落伞”等策略?“债务杠杆效应”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让经理持股,使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这是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所揭示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当前,在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进程中,尽快推进一套有关经理持股的指导方案,设计出种种合理的股票期权计划,不仅是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也是发挥融资结构对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必然要求。

  其三,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对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争夺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辨证理解“债转股”政策,从而更好地实施“债转股”政策。因为债转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企业资金来源的重新配置和原有融资结构的重新调整,而这种融资结构的重新调整将会导致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企业控制权争夺方面的变化。债转股虽然具有缓解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压力、保护仍有生存价值企业免遭清算及破产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债转股”政策,简单地将企业的不良资产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可能将使国有企业本来就不健全的治理结构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将来处理不良债务的成本更加高昂(吴有昌、赵晓, 2000)。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简单地将企业的不良债务转化为外部投资者的股权,对企业的委托投票权竞争是不利的,对企业的收购与反收购以致对国有企业的进入、退出和国有经济的重组更是不利的。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及与其相对应的国有企业控制权争夺的视野中来准确、全面地认识和实施“债转股”政策。惟有如此,才能明确债转股的主要企业对象,也才能把“债转股”机制与清算、破产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其四,要高度重视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债务在解决我国产业过剩规模中的作用。前面的分析指出,当企业用股票融资时,股东或持有股份的经理就获得控制权,当企业用债券融资时,债权人也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在正常状态下,是股东或经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而在企业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变成剩余索取者,控制权也就从股东转换到债权人手中。詹森(1986)等人认为,债务支出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削弱了经理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在经营者控制企业的状态下,有效的破产可能难于发生。但若使企业拥有一定比例的债务,在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就可依照破产法对企业进行清算。此时,从效率或投资者的角度看,将企业解散、财产用于他途更为有利,因为这是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这就是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的控制功能,也就是债务在解决产业规模过剩状态中的作用机制(因为处于产业规模过剩状态中的企业往往面临着资不抵债的困境)。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解决日本的产业规模过剩问题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以往人们经常提及的产业政策,而是日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负债和近年来出现的行业规模过剩现象与日本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其解决方式当然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但上面我们介绍的这些理论和经验,对解决我国目前的产业规模过剩问题却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硬化债务和破产清算对企业的约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产业规模过剩问题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其五,要加大对处于新兴产业的企业和处于初创阶段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股权融资扶持力度。前面的分析指出,处于新兴产业的企业和处于初创阶段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适宜较大比例的债务融资。从外源融资角度,对这样的企业,应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给予股权融资以有力扶持。应尽快改变把我国的资本市场简单定位在主要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融资的狭隘功能上,要全面发挥资本市场优化配置社会资金资源的基本功能,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快速成长。

  如何有效地为你公司进行融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

  虽然企业进行融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生产与资本经营的维持和发展,但是就其每一项具体的融资活动而言通常要受特定动机的驱使。例如,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发生的资金周转和临时需要进行融资;企业为了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进行融资;企业为了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业进行融资;企业为了偿付债务和调整资本结构进行融资等等。无论企业的融资活动受何种动机驱使,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价影响融资的各种因素,力求使自己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企业的融资活动来自于投资需求。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市场的间接投资。是否要进行融资活动,主要通过比较投资收益和资金成本来决定。例如,投资项目未来的年均报酬率(或年均利润率)是多少?通过融资活动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或称资金成本率)是多少?这是企业管理决策层最为关心的。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开展融资活动之前,必须对未来的投资收益作一个较为可靠的预测,只有当投资收益远大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确定所进行的融资活动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当投资方向确定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估算投资数量,因为投资数量决定融资数量。如何估算投资数量,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融资,必须事先仔细估算资金需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融资数量与投资数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资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而降低资金的效益。

  一旦确定了资金需要量,企业就应在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之后,再考虑外部融资问题。所谓企业内部资金来源,无外乎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的现金来源和通过留存利润等而增加的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是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们虽然也会发生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上是非付现的),但是却不要支付融资费用。而外部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从外部融入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负债融资形式与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资金不仅会发生使用成本,还要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运用外部融资的方式所发生的成本相对要高些。而企业真正开展的融资活动就是从外部融入资金,真正的融资数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资金总量。

  由于企业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其融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既然要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就必须考虑融资以后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使得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同时综合资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这种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财务上的优劣排序,以便在具体的融资实践中实施动态选优。

  当然,总体的融资战略又必须与具体的融资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按照一般财务理论,权益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融资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财务风险允许的波动范围内,总以考虑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的负债融资方式为重点。而在我国的资金市场,到目前及其未来的一段时间为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资者对回报的预期一般都比较低。况且,国内外财务学界的实证研究还没能证明中国企业权益资金的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资金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只要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风险和压力较大这一现实情况,企业在对外融资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有关权益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等。对于采用吸收直接投资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应当尽可能要求权益投资方直接全额注入现金,避免以实物作价进行直接投资,以便达到资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对于采用发行股票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暴利效应,新股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企业是没有风险的。并且,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给予股东的红利回报微乎其微,可以想象企业使用权益资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里,中国股票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权益融资方式,即所谓增发新股。由于管理层关于增发新股的条件制订得比较宽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资的项目与及其发展方向作为取舍依据,使得不少经营业绩一般,财务状况较差,上市以来长期得不到配股资格、资金非常短缺的企业获得了采用权益融资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它们提出了与国家提倡、鼓励和扶植的产业方向相一致的投资项目,据此作为新的创业的开始,结果取得了增发新股的资格,权益融资计划得以实现。

  因此,根据我国融资的具体情况,只要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市场信誉和行业发展前景等条件允许,外部环境又比较有利,就应当尽可能采用权益融资方式。企业这样做不仅在资金使用上会有很大的自由度,还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可以使资本结构更趋稳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所付出的资金成本却不见得高,对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采用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获取资金的时间和过程也要长一些,但对有较好的投资项目而又需要资金的企业来讲,千万不能放弃采用权益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这种方式。

  虽然在我国权益融资对企业极其有利,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包括申报、审批、实施等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因此,只要企业总资产报酬率高于负债利息率、产品销售顺畅、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合理,企业就应该利用负债融资方式。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在安全的财务风险范围内充分享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还可以确保所有者权益较快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任何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方式都会有数量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债权人只有在充分评估申请负债融资企业的资产、经营和财务等状况以后,才会决定是否予以融资以及融资的数量大小与期限长短。至此,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企业能否从借贷市场获得融资,自身的条件(包括生产经营、商业信誉和偿债能力等)是极其重要的,借贷市场中的债权人是不可能做慈善家的。要有效地从借贷市场获得融资,企业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外部形象的塑造决不可轻视。

  一旦企业具备了负债融资的条件,就应进入借贷市场有效地进行负债融资。这时,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如何选择融资方式,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完成融资目标。

  一般来说,对短期经营产生的流动资金借贷需求,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赊购等商业信用方式减少对外短期资金的借入量。必须从外部借入的短期资金,企业要在谨慎的现金预算基础上作好到期偿债计划,然后以比较优惠的利率获得短期融资(如信用额度,周转信贷协议等方式),切不可贸然进行短期融资,当到期无法偿债时又通过高成本高风险的长期融资来偿付短期债务。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和财务风险增大。

  对生产和资本经营产生的长期资金借贷需求,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在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为融资目标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方说,当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时,管理层首先就应考虑所添置的设备升级换代周期的长短。

  如果所添置的设备升级换代的周期比较短,相应的融资方式必须既能够较为有效地转移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又能够较为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不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明显的恶化压力。这时,融资租赁将是一种最有效的负债融资方式。因为融资租赁是出租人出资购置承租人所需的设备,在租赁期内(在中国规定融资租赁的租赁期只要超过设备物理寿命的一半以上即可)提供给承租人使用并按期(年、季或月)收取租金的的一种借贷方式。显然,只要在超过设备物理寿命的一半时间内承租人就有退租的自由,完全可以把设备淘汰的风险转嫁给出租人。另外,承租人以融资租赁方式使用的设备可以在租赁期内同自有设备一样税前计提折旧;与此同时,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也可在税前从销售收入中扣除。这样,由于税收抵免作用,承租人实际负担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所以,对资本比较小或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若要通过负债融资发展自己,融资租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值得推荐的融资方式。例如,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仅有一千多万人民币的资本,在当时连一个飞机的机翼都买不到,但就是它在公司创建初期利用了融资租赁的方式租赁使用波音客机,通过有效的航线营运和资本经营,资本迅速扩张,今天发展成为具有几十亿资产规模并且连年赢利的上市公司。

  如果企业所添置的设备升级换代的周期比较长,这时设备被淘汰的风险比较小,相应的融资方式应以能够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不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明显的恶化压力为目标。当企业预期未来的市场利率将会逐渐走高的时候,就应采用固定利率的方式进行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等融资活动,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将来市场利率逐渐走高的风险,又能够把融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线上。例如,上海久事公司在1992年初发行了五年期的浦东建设债券,确定的10.05%的年利率十分诱人,债券在当时被抢购一空。但是,从1993年至1996年和1997年,一般五年期债券的年利率(加上保值补贴率)至少上升到18%左右,这样上海久事公司不仅把利率风险转嫁给了债权人,而且还把融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线上。上海久事公司此次负债融资活动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归咎于它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的准确预期。当企业预期未来的市场利率将会逐渐走低的时候,就应采用浮动利率的方式进行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等融资活动,这样做同样可以避免将来市场利率逐渐走低的风险,又能够使融资成本随利率逐渐走低而降低。另外,无论企业采用固定利率的方式、还是采用浮动利率的方式进行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等融资活动,其支付的利息均在税前从销售收入中扣除,由于税收抵免作用,企业真正负担的利息支出还会有所降低。这也就是一般财务理论通常认为负债融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要在中国的资金市场有效地进行融资活动,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典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必须根据中国资金市场和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西方的财务理论与方法,使之能够充分地为企业的财务实践服务。

  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条件

  我国现有企业资金融入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向银行贷款。这是企业融入资金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固定投入和流动投入。固定投入一般为扩大生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包括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改造和技术改造;流动投入一般为正常经营运作所需流动资金以及临时性解决较大经营运作的短缺资金。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它在全社会范围筹措和分配资金,拥有的资金量大,信誉高,而且融入资金为货币资金,对企业来讲有较大的优越性。

  第二,向信托机构借款。信托机构也是金融中介机构。统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补充,也可以申请得到资金,以解决固定和流动资金投入的需要,借贷方式比较灵活。

  第三,发行股票。以发行股票形式筹措资金比较稳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不用偿还,可以作长期运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应重点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发行股票的前期操作比较复杂,费用较高且操作的规范性严格。

  第四,发行债券。企业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和短期债券筹措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短期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弥补流动资金不足。这里的问题关键是有看准的项目,而且在偿债期内就能够有相当的投资回报。债券的偿还性在某种意义上要较银行借款严格,到期一定要还本付息。因为债权人比较分散,大多数债权人不像银行那样资金雄厚,周转余地大。因此,发行债券申请人要慎之又慎,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批准部门也要认真审核;一般来说,除了财力雄厚,经营状况好的个别企业,大部分企业并不是选择(也未必能批准)这种方式筹资。

  第五,商业信用。这是指企业之间发生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具体表现为商品赊销、分期付款,以及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预付定金和预付货款。商业信用以商业票据作为债权债务证明,因此,利用商业雇用融入资金是通过商业票据进行的。这种融入资金的方式一般比较灵活,也比较方便,运用也比较广泛,但由此融入的资金,期限一般比较短,具有特定用途。

  第六,企业间拆借。这是企业间通过金融市场发生的相互的融通资金。这种借款一般为短期借款,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不足。资金成本高于银行借款。

  第七,补偿贸易。这是指企业融入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后,用生产的产品偿还债务,这种资金融通与产品销营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用来作补偿的产品一定是市场上紧缺的短线产品,否则难以实施。

  第八,引进外资。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企业还可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从国际金融市场融入资金。引进外资本身形式多样。这种方式主要解决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外汇资金需要,在引进外资时一定要考虑清偿能力,并注意提高融入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

  通过和外商合资,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是企业常用的方式,既可以解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又可以获得所需的资金,另外,BOT方式在某些行业如交通、发电等等也是应当采用的融资方式。外商经营若干年后就交给中方,在项目要上、资金又缺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方式。

  企业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融入资金,解决资金的短缺。但资金的偿还性特点和必须承担融资成本的要求,使企业始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倩况,考虑和满足融入资金的条件。

  必须采用合法手段融入资金

  随着经济体制利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家允许企业可以多形式和多渠道融通资金,但必须通过合法手段进行资金刚石融入,某些资金融入方法,如发行股票、债券需要经过中央银行批准,则应办理审批手续,严格按照金融法规的要求办理。企业经营要合法,融资也要合法,非法集资、变相集资、高息揽存者是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其操作的后果势必要冲击国家的金融市场,搞乱金融秩序,最终要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从国家的全局出发,不为一己的私利,严格遵纪守法。这也是企业融资的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条件。

  目前,企业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相互拖欠,一些企业甚至主观上在利用这种清产,实施强制拖欠,达到自身增加资金的目的,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非法行为,给正常的经济秩序的维系带来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啊。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支付能力不足,出现信用危机。因此,必须坚决制止强制拖欠行为。

  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计划融入资金

  企业融入资金的依据是根据现有可用资金和对资金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对比而决定的。因此,融入资金必须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予以确定。融入资金要求适度,该融入的及时融入,既不能不定也不能过多。为有效控制资金融入规模,企业应及时掌握现有资金情况和近期对资金的需求,通过对比分析决定融入资金的规模。要做好一定时期内的资金供求预测工作,及时与银行筹资金融机构作好融资前的准备工作,做到及时和灵活融入资金。

  企业融入资金必须考虑融资成本

  这是显而易见必须考虑的融资条件。从多种融资渠道看,从银行融入资金的成本最低,其它融资方式,如发行债券,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贷款不但要支付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息,还要发生一定的融资费用,显然,企业应首先考虑向银行申请融入资金。只有在这个渠道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时,才考虑其它融资方式。

  融入资金的使用要讲经济效益

  企业不论以何种方式融入资金,都要求资金使用讲究经济效益。融入资金要还本付息,只有在融入资金的使用能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才能按时还本付息。反之,如果融入资金使用经济效益较差,在周转过程中发生沉淀,这部分资金就不可能增值,不但得不到预期效益,甚至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使银行资金不能顺利周转,搞的不好会成为不良资产。

  目前,企业的长期贷款特别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贷款,有相当一部分是形成了资金沉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甚至造成了呆账、死账。究其原因,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等等最重要原因,甚而至于有的企业受计划经济的某些影响,认为国家批准的项目,国家批准的贷款,不用白不用、偿还不了是国家的,更谈不上去认真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完全不考虑要负责任。目前的投资体制的改革,就是想办法杜绝这种弊端,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确定项目、自己向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同时,由商业银行自己去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而决定是否提供贷款,并不由国家审批项目。这种改革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尝试,也只有这样去运作,企业才能真正负责任地选择项目、评估效益、认真实施、充分发挥融入资金的作用,最终才能使这部分资金增值按期还本付息求得企业的发展,使整个金融秩序步入良性运作轨道。

  下“金蛋”的“鸡”咋就没人喂

  以生产3-甲基吡啶为主的河南省台前县香精香料厂,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技术、工艺领先,产品除俏销国内10多个省市外,还远销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然而,日前当笔者前往该厂采访时,只见厂门紧闭,听不见机器轰鸣,听工人说,由于无钱购料,他们已停产好几天了。

  固定资产仅有560万元的台前县香精香料厂,去年6月投产。生产装置采用了清华大学化工系首次用于工业生产的工艺,产品不仅质量高,而且成本低,极具市场竞争力。其主产品3-甲基吡啶被河南省科委鉴定为国内外同类产品中,技术、工艺领先,可替代进口产品。

  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对该产品的需求量达3.5万吨 ,而生产量仅有2.5万吨;国内每年的需求量达5000吨,而生产量仅有1280吨(含该厂的1200吨),市场前景广阔。去年该厂尽管仅开了5台设备中的2台,且只生产了3个月,却实现利税109万元,平均1天净赚1万元,如果满负荷运行,年利税可达1600万元。

  然而,该厂自投产以来,却由于流动资金匮乏,不得不时开时停。去年下半年仅生产了3个月,今年1至4月份,也不过生产了3个月。眼看着大好商机擦肩而过,厂长李金军十分焦急,找银行贷款,却被告知“没有贷款计划”,只能拿存单抵押。找大额存单谈何容易,李金军只得空手而归。他十分不解:这样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咋就没人喂?

  据河南省濮阳市经贸委有关人士介绍,近几年来,该市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困难,即使像台前县香精香料厂这样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也不例外。由于长期得不到贷款,致使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停产或半停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工业企业资金缺口在2.8亿元左右,其中工业生产流动资金缺口在2亿元左右。今年第一季度,当地金融机构在各项存款余额增长的情况下,现金净投放却只有1.34亿元,也只贷给了中原油田、中原乙烯等几家大企业,地方中小企业几乎是一杯羹也没分到。进入4月份以来,全市新增工业贷款3.7亿元,而中原油田、中原乙烯就占3亿元,剩下的0.7亿元,又分别被为数不多的当地大企业所占。因此,地方中小企业不得不“忍饥挨饿”。这位人士呼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否则将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直接渠道窄

  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融资难

  易纲说,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都难,许多资信状况好、资产收益率高、经营规范、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他们往往是银行竞相追逐的大客户,同时也有可能获得直接融资,因此企业资金问题并不紧张。真正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是具有一定市场前景,但资金负债率偏高,内部管理不甚完善,信用状况不理想的,银行部门在对其贷款时存在顾虑,直接融资渠道仍然狭窄。这部分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目前对资金困难的呼声最高,他们既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得到资金支持,可能会发展壮大。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各项制度相对健全、资金回报率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融资相对容易,相反,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才是最为突出的,是尤其值得关注,也是最急需解决的。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是关键

  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仅是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社会各界纷纷指责银行,批评银行“惜贷、慎贷、恐贷”,似乎就是贷款难。事实上,信贷资金仅仅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一部分,还应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但从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上看对中小企业不利,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全部寄希望于信贷资金、依靠银行,是不现实的,最终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甚至有可能拖垮银行,带来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贷款利率上浮不是歧视

  贷款利率的上浮并不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存贷款利率仍没有完全放开,不能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产生贷款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相当于批发业务,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当于零售业务,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手续繁杂,据调查,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

  如果对大中小企业贷款实行一样的利率水平,银行当然没有积极性给中小企业贷款。另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高也是其贷款利率应该上浮的一个重要依据。一旦中小企业成长为优质客户,它的利率水平也会自动下降的。

  近年来,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的加强和分支机构改革的进行,各行不断上收信贷权限进行集约化经营,信贷权限分布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小企业的反应尤为强烈。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一般在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由于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较小,大多数贷款都要按程序层层上报到省级分行,甚至是总行,造成了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等问题,使基层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及时满足;另一方面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上成了“储蓄银行?,银行将储蓄资金上划并拨付到资金需求大的经济发达省份,从中获取资金利差,而当地企业的合理融资要求却无法得到保证。

  中小企业抵押问题多

  中小企业抵押问题十分突出。抵押登记、评估的手续繁、环节多,抵押登记、评估费用高,随意性大等问题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还有待完善。目前,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范风险问题。一方面目前的担保机构基金来源少,尚未健全完善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且贷款倍数较高;另一方面,对担保机构又缺乏统一、有效的业务监管,因而防范风险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担保基金与银行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担保基金提出与银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银行的经营则必须首先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一分歧在实践中也一定程度地阻碍了担保基金业务的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

  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部分,但很多地方的民间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这在全国各地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贷款究竟难在何处?

  挤出效应困扰中小企业

  自1998年中期至现在,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银行配套贷款,项目投资等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业竞相追逐下列5种形式的贷款业务:

  国债项目的配套贷款;政府牵头的重点项目贷款;各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国有垄断行业的贷款;上市公司及三资企业的贷款。

  上述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国家支持,短期内没有风险可言。因此,银行业积极主动,千方百计追大成风,久而久之,金融贷款产生了对国有大型企业贷款和大项目贷款的依赖性,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小笔贷款失去了兴趣。国有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几十万元贷款既有风险又无大利可图,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表面上无风险又“一劳永逸”,因此,银行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种喜大厌小的情形反过来养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惰性,造成了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银行呆账责任在谁

  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的确存在呆账死账问题,但主要是过去计划经济的积累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的。造成呆账死账的企业1996年以前是“老三户”,1996年以后是“新三户”。

  所谓“老三户”,一是国有企业,二是城镇集体企业,三是乡镇企业。“老三户”留下的呆账死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企业改制、转型造成的。这是过去的欠账,是历史的遗留,责任主要在计划经济体制。

  所谓“新三户”,一是指投机户,他们钻政策法规的漏洞,把项目编制得“天衣无缝”,其目的是骗取银行的贷款;二是指关系户,他们利用各种关系获得贷款,由于不会经营,致使血本无归;三是指国营退出的行业及国家明令关停的企业,如轻纺业及小煤矿等。“新三户”形成的呆账是建立市场体制过程中阶段性的特点。

  无论是“老三户”还是“新三户”的呆账,就企业规模而言,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就经济成分而言,“老三户”是国营、集体,占绝大多数,“新三户”经济成分复杂,各种经济成分都有。但造成银行呆账的原因不在于中小企业本身。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县乡,银行惜贷遏制了县乡经济的发展,人为地制造通货紧缩。

  贷款成本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手续繁多,门槛高,工作量大,中介部门收费高,办理时间长(见附表),使企业失去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银行权力集中容易导致“三增”

  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县级支行没有审批权,要报市分行审批,且关卡多,手续繁,耗时长。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三增”:一是增加了融资时间,致使企业错失发展机遇;二是增加了投机行为,市分行并不了解县域经济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看报表,这就给了某些投机分子可乘之机;三是增加了银行的官僚思想,审批头绪越多,越没有具体人员负责,惜贷和乱贷都容易出现。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经过若干层次的讨论、审批,名义上是集体负责,实际上是集体免责。

  为此,呼吁银行: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扶助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连接着两头:一头连着国有大型企业,一头连着城乡经济。它既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国有大型企业的下游产品,又能接纳城镇失业人员,对于消化农村劳动力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测算,每增加100万元的贷款,就可以增加20人的就业,可提高财政收入12万—15万元。例如笔者所在县近17亿元存差(见附表),如果用5亿元来支持中小企业,既可给1万人提供就业机会,6万人脱贫变富,扩大内需就不言而喻了,又可变县财政赤字为盈余。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究竟守不守信,笔者调查了信用社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人员,他们一致认为,凡是转制后的经营型企业(不包括投机型和关系型),不论小型国有、股份、民营,95%以上的企业都能遵守信誉,归还本息。

  有的人说,生产过剩,没有市场。请银行管理人员到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地看看,大多中小企业都忙着为生产出口产品或为出口产品配套。据笔者了解,这些中小企业要取得自己所需的贷款,一样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中西部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哪一家有大量的库存产品,大量的中小企业都盘算着入世以后的机会如何扩大。

  有的说内需不足。看看中西部地区,有多少城镇人员等待就业,有多少农村劳动力等待分流。农村的消费潜力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只要深入基层去调查,就会明白。

  有的说放贷给中小企业成本过高。如果按基层信贷员一个人管50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00万元,中小企业现行贷款月息6.3‰,一个信贷员在县、乡的工资及其费用最高5万元,你算一算,一个信贷员一年会创造多少利润!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栋梁,是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县域金融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银行资金才没有真正的风险,银行资金才能真正的安全。

  呼吁:

  目前这种惜贷状况如果再持续两年,国家20年来培养的民营中小企业将毁于一旦。为此,金融决策的负责人要以整个国家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社会的繁荣为重,深入调查,制定出相应的银行、企业、国家、社会多赢的金融政策。

  惜贷案例种种

  案例一:利小不贷

  一个企业主因流动资金需要,据说个人贷款很快,他用除去手续费用后还有48万元权益的还本保险单同保险公司部门经理去一家商业银行支行申请贷款,该支行负责人及营业部业务员认为是零风险,很支持,告之可以贷40万元,承诺5天批下来。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动静。贷款人几经周折才了解,全部手续还放在市行的信贷处。该市行回答很干脆:不贷。这种贷款原本一小时就可以办完的手续,每一个月的利差1000元以上,因利小而遭拒贷。

  案例二:审批权力上收,造成惜贷乱贷

  有一个企业在当地县域经济中属一个综合水平都很优秀的企业,在一个县支行的扶持下,逐步成长,从1995年至2001年起该企业办了110笔承兑汇票,总额6096万元,每笔贷款期限1-5个月;办了银行贷款139笔,总额为9717万元,每笔平均贷款期限6个月左右,每笔都按期归还,企业在银行的支持下得到发展,银行也从利息和派生存款中得到了效应。该企业有如下特点:

  1.该企业是纺织企业,每年淡储旺销,淡季资金需要大,旺季结束时归还贷款,以此循环,每年如此,从不失信,企业也逐年发展;

  2.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西南六省市唯一的一家(注:过去有50多家国家集体企业都死掉了);

  3.该企业到淡季结束时,没有应收款,没有应付款,年年如此;

  4.该企业从1996年起被评为“AA”信用企业,1999年—2001年被评为“AAA”信用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纳税大户;

  5.2001年被评为市名牌商品、市著名商标、消费者满意商品;

  6.该企业于今年初通过该行全方位的评定,淡季储货时负债45%左右,旺季负债30%左右,而且资产优良。

  由于银行贷款审批权集中上收,这个企业今年淡储的时候贷款遭到拒绝,原因是在市分行审批时该企业的赞成票只有64%,没有达到其内部所规定的70%。

  全市40多个县,几十家支行,数以百亿的贷款,每周审批一次,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审批完毕呢?怎么会不造成惜贷或乱贷?有审批权力的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了解每一家企业的真实情况。审批权力上收的结果是集体负责,集体免责。

  中小企业的五大潜能

  实业界和学术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作用大多只是定位在创造就业机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上。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功能远不止这些。中小企业至少存在以下五大潜能。

  第一,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市场力量演发的催化剂。在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力量的成长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依靠的就是民营中小企业,因为民营中小企业符合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起到了一种类似“鲶鱼效应”的作用,使得整个中国经济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演进。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理论,这属于一种扩展秩序。当然,这既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也符合演进博弈论的规则。

  第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培育企业家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家的摇篮。中小企业的淘汰机制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小企业企业家在这个试错过程中通过“学习效应”逐步获得并提高其企业家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得以不断积累。这就是市场融资制度筛选企业家的机制。没有创业型企业家就没有把企业“做大”并同时“做强”的可能,毫无疑问,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家。

  第三,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创造性破坏”的主体。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生产力在创造性破坏中得以提高,新企业的发展是以老企业的毁灭为前提的。这有些类似于人们经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与经济学上著名的“破窗”原理异曲同工如出一辙。中小企业“内忧外患”的环境以及“为数众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最有动力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成为创新的主体。美国曾经经历过的新经济已经为这一点作了很好的证明。

  第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融资制度创新的载体。我们前一段时间热烈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往往忽视了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的高风险。与那些成熟的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本来就需要在融资制度上进行创新。当银行的债务融资制度不能发挥作用时,中小企业应该寻求新的出路,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创业资本融资制度的需求。

  第五,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民族经济的晴雨表。加入WTO后,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将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它们一方面要克服自身的制约因素,一方面要应对外资企业的挑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民族经济的重要问题。我们把太多的希望放在了中小企业的身上,所以政府也一直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制度环境,尽管有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可以预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五大潜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露出来。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五大障碍

  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分析,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的缺乏

  大量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管理问题是造成中小企业大量破产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营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如经营者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管理经验和能力差,经营目标不明确,投机心理过重等;二是机会型发展和企业发展速度快的双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中小企业“以快制胜?的发展模式本身。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一味扩展,促使企业的快速发展,并进一步造成管理上的滞后;三是企业发展缺乏战略指导和明确的战略方向。

  盲目追求规模发展

  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成长是该系统发展变化的体现。许多中小企业在成功地经历创业之后,迅速选择多角化发展战略,涉足多个行业,这样就会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a)多角化进入的行业具有明显的盲目性;b)多角化未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过分注重行业数的增多,而忽视了单位产业的资金和销售要素强度的增大;c)多角化与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不协调;d)对多角化各个行业的相关度不够,增大了多角化发展的风险;e)对外部经济、技术、文化、市场、体制、方面环境分析得不多、不细。

  财务管理不力

  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系统中由于财务人员素质、组织结构或传统习惯的原因偏重“记?,只存在会计职能,而没有财务管理职能。不能通过财务分析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尽早地解决问题。只有当出现重大问题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难以挽回经济危局,导致企业破产。

  发展策略简单呆板

  中小企业受环境的影响程度大,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任何企业在某一时期的发展策略总是建立在某一具体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环境改变了,企业的发展策略也应做相应的改变。

  难以吸引人才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兴衰越来越依靠其员工,尤其是管理和技术骨干人员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性。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感?差,使之既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真正人才的高额待遇;同时,对于既有的人才由于老板情结、管理问题、企业文化及待遇等问题,也难以稳定。

  中小企业融资莫跨“安全线”

  许多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纷纷投入到方兴未艾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去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以期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然而发展高新技术既可能给企业带来繁荣与发展,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与危害。因为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都必须拥有强大的内部资金与财力支持。这对于那些进行换代型和全新型产品开发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金都难以完全满足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资金需要,必须要向银行或其他金融单位进行融资来弥补资金的不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小企业不能把融资作为获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向外部融资的额度在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所需资金中所占有的比例也不应太高,原则上不能超出50%。一旦超出50%这一警戒线,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失败的可能性将随之大增。这是因为企业负债经营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极高的经济活动。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若小于50%,企业则处于安全线内,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于50%,企业则处于危险区域内。

  然而如果企业又把融资资金再投资于风险很高的高新技术研发活动,那么就等于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与高新技术投资风险叠加在一起,这将使企业的风险无形中增大好几倍。那么企业破产、倒闭的机率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深圳市一家从事交通技术产业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高达50%以上、经营管理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高额负债进行交通监控新技术研发,并且在广州地区一个项目上就投入前期研发费用高达1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自有资金只有几十万元的小企业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费用。

  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起伏不定等原因,最终该项目并没有开发成功,而该企业已向银行融资贷款高达10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境地。

  即使企业所研发的高新技术有着绝对周密的计划,可以绝对地保证成功,但是中小企业也不一定可以顺利地融来高于注册资金总资产好几倍的资金。毕竟企业通过对外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外融资而获得的资金数量是十分有限的,根本就不可能满足企业在进行高新技术研发中所需的巨额资金需要。

  因为一个企业究竟能从外部筹集到多少资金,通常要取决于一系列相关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包括信贷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银行存货比、利率状况、规模的大小、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信誉程度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等等。

  这对于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适中或者偏高、信誉和近期盈利水平一般、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较弱、可用于抵押资产较少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极大地限制或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创业融资论文集「完整版」(4)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