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论文集「完整版」(3)

时间:2017-09-18 我要投稿

  第二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难,产生于银行、证券部门。尽管证券市场的规则规定:对入市主体一视同仁,但实践中不时有差强人意之处,如证券市场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因此民营企业要进入直接融资市场,它在股市或债市上都会遇到比国有企业更多的困难;从间接的银行融资来说,我们目前80%的金融天下,仍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主导,而这些由专业银行转过来的金融机构,重点都围绕各自领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比如中国银行,仍然延续过去主要为外经贸进出口企业、为国有外向型企业服务的做法,因此,在其主营方向和服务内容未作多大改变的情况下,它们很难为中小民营企业所用。

  中小民营企业的本身属性,决定其融资很难占到规模优势。我们经常听说很多某银行向某企业授信50亿、100亿、200亿,这些听起来很美,但是否授信,并没有被人过多地求证,但我们可以认定,银行确实热衷于做大额信贷业务。众所周知,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其成本很高,因为对它来说,贷款100亿和贷款100万,其所用的人力、审核、报表等投入是相等的,所以其授信越小,其管理成本越高,如此说来,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出发,中小民营企业也就很难取悦于银行,于是,给民营贷款高成本低产出的实际矛盾,一直成为民企融资难的普遍原因。

  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尽管已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规范的过程,包括家族企业、包括尚未形成现代公司制度的企业,其管理不规范、产品不定型、市场不固定的问题屡见不鲜。在这种情景下,我们能理解,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不能容忍的是有不守信的企业,一调头就消逝,这对于银行来说,即使有担保和抵押,也难免其贷款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企自身的融资能力。

  “批贷权”转移小企业兴叹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在竞争中更加注重管理。有消息说,今后银行在开展业务时,行长批贷的权力将由银行审贷委员会取代,这就意味着企业申请贷款,必须由审贷委员会根据企业的级别、资信及信贷规模等标准一一审核,有的银行甚至提出对2A级以下的企业不予贷款,而现在我们的民营企业有多少个是2A级以上的?民企贷款的趋势将由何而定?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魏盛鸿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魏盛鸿副行长说,面对国有银行许多贷款不能出柜,大家似乎感觉资金很充裕,但是从资金的总体供求来看,中国仍是资金缺乏的地方,我们既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还要动员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更多地解决中国大、中、小型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正是由于资金市场供小于求的状况一直在持续,因此,争资金还是我们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些好的股份制企业,比较优秀的跨国公司,它们都有意在这个市场上找资金,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只会产生压力。

  在对银行风险进行分析时,魏盛鸿说,现在银行风险的确很大,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积累很高,除已剥离的14000亿以外,现在还处于增长中。据央行公布的数字,目前商业银行平均负债可能高达26%以上。为保证银行业安全有效运行,面临如此庞大不良资产,国务院已明令每年要下降2-3个百分点。怎么降?就是将资金移向安全地带!在这种情景之下,国有企业自然成为首选,因为,企业是国有的,只要政府在,企业就在,企业不倒,政府不倒,政企“互助”相安相济,所以,现存的资金,更大量地集中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趋势,也是民企融资的新挤压。

  最近,有报道说某银行与中石化签了300亿授信合同,某银行为中国铝业授信宝钢105亿,某银行与广核集团签订80亿元的贷款授信合同等等,钱越往大企业集中,意味着民营企业用以取得资金的市场越小,再加上利率没有市场化、信贷管理没有市场化,这使得类似于民生银行的中小银行,虽然有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观愿望,但从自身生存与发展上考虑,他们并不回避对银行利润的追逐,如果利率不市场化,市场信贷管理不市场化,他们也很难向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正是这样,魏副行长呼吁:为能有效改变民营企业融资的恶劣状况,希望包括国务院在内的各级政府以及我们的国有银行、社会各界,应深切关注我们的民营中小企业,为它们创造更多、更好的融资环境,以更好地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真正形成国有经济引导产业方向,民营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既定格局。

  谋定信贷思路银企握手言好

  原来的生存状况不好,后来的发展趋势又不好,怎么办?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道路上还有没有奔头?一直被企业管理者、银行家及企业经营者牵系着的问题,至此虽未有说服性的定论,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遏的,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中的超大比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大家意识到的并值得多数金融单位为之努力的问题。

  现在,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中小企业司,各大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这意味着,所有与民企融资有关的市场主体,都已正视并采取实质性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来,民企融资既然是市场行为,理所当然要按市场规则办事,“政府要管,但政府主要是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比如说放松利率限制。”魏盛鸿副行长这样说。但在具体运作上,银企双方应就市谋局、具体对待。首先,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既然有风险,银行可以按照核定的风险度对其课以高利息,以图规避风险。这一主张也是银行业内人士说的。在此指导思想下,民营企业若能成功融资,可能会因此产生根本性转机,对于企业来说,多付一定的利息也值。

  为降低银行为中小企业做贷款业务的成本,已有银行针对企业的信贷规模设计相应的工作流程。通过减少审查环节,提高对关键指标的审核质量,这样既可提高信贷质量,又能降低银行管理成本,比如银行的房产信贷部,它的主要注意力并不放在企业上,而是放在开发的项目上,只要认定项目有良好前景,银行就不惜贷、不慎贷。因为对类似的整个封闭起来的项目,银行资金不划拨到企业,而是拨到项目公司的账户,以此保证放出的资金随着项目的成长而成长,项目一成功、贷款就完结、收益即实现,这就是说,银行的收益跟投资者本身的企业管理并不牵扯。这一做法应越来越受推崇,因为我国本来就没有多少个2A级企业,若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死定的利率或资信级别,对银企双方都有如芒在身之感。

  在实现担保抵押方面,有的地方已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据了解,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由市工商联牵头,由全市的民营企业每户出资共同组建民营企业担保基金组织,在这一组织里,每个出资人都是企业家或企业主,当他们想要从银行贷款时,银行首先征求担保基金意见,倾听基金组织对该企业信用、声誉最真实、最有利益关联的意见。在上海,由政府向银行推荐企业进行融资担保,这样有力地解决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所以,企业互助互监督、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这些都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要从讲信用开始,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主打产品,一步一步地将企业由家族化的、落后的、非正规的,改造为现代企业,以人格化的市场主体,取得银行的理解和支持。非但如此,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还可以像国企一样,理直气壮地走进资本市场,挂牌交易可以、、发行企业债券可以、企业间互相参股也可以,所有这些,相信都将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即将实施而情势趋好。

  民营企业如何敲开海外融资大门?

  受访嘉宾:国泰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金建栋

  编者按:经济全球化的演进,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金融资本的一体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融资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球证券市场又已开始加紧到中国物色上市资源,而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国际资本的“血液”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一个话题。

  ■金融证券化、资本流动自由化、证券交易国际化是金融资本一体化的三大重要特征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资本一体化是一种必然。对当前的金融资本一体化大趋势,有人将其称为第四次浪潮。您认为,它是以什么为标志的?

  金建栋:金融证券化、资本流动自由化、证券交易国际化是当前金融资本一体化的三大重要特征:首先,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银行信贷与债权、股票、外汇市场相互融合,出现了较明显的“金融证券化”趋势。其次,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自1973年美国首先取消资本流入限制后,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采取了类似措施。第三,证券交易日趋国际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电脑化、网络化,使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融为一体,打破了不同地区市场时差的限制,使24小时不间断交易成为现实,进而使全球金融市场相关性进一步提高。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金建栋: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体制环境,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

  在资本的自由流动方面,虽然从1992年开始,我国企业便已走向包括香港在内的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且成绩斐然,但除B股市场外,国内资本市场至今仍严格禁止外国投资者涉足,国内投资者同样无缘合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买卖有价证券。不过,随着我国去年正式加入WTO,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已明显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且有关管理层正在研究实施的QDⅡ机制,将有限度地开启中国投资者走向海外市场的大门。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那么,在金融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到海外融资是否有其必要性?

  金建栋:中国企业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大有必要。在一体化的金融资本市场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融资,随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一起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企业资本的主要来源有3个:一是自身积累的资金;二是银行贷款;三是资本及证券市场。把资本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外部融资来源,这种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

  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石,股票融资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繁荣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二十多年,中国企业已逐步跨入国际经济舞台,并开始分享世界市场的一定份额。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股票融资尤为重要。今日中国正在展现其巨大的和史无前例的发展潜力,对资本的需求量无疑十分巨大,要为这样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仅有上海和深圳这两个证券市场,显然不够。由于国家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对于国内不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讲,在银行借贷方面既没有特别优惠,欲通过国内股票市场筹募资金往往又受到诸多限制,受到制度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和金融投资结构的无天性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以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融资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它们虽有上市融资的愿望,却往往因主板上市门槛太高而只能望“市”兴叹。虽然国内曾探讨建立二板市场,但就目前的政策看来,二板市场的设立仍需假以时日,国内的股市大门对中小企业依旧紧闭;因此,需要迅速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保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上述企业而言,海外的股票资本来源显得极为重要。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中国企业到海外融资有哪些好处?

  金建栋: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资本和证券市场融资有不少好处。首先,可以使企业直接通过吸纳投资或者通过合资方式在目前容量大、成本低的国际证券市场融资,这是扩大企业规模和持续发展的资金保证。其次,可以促进企业改制和更深入彻底地转换经营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度,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通过建立技术合作,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信誉,并逐步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此外,当前我国在科技转变为生产力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一缺企业精神、二缺人才、三缺资金。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过程也是外部环境迫使其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规范化企业改制的过程,恰好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金融资本一体化为民营企业海外融资提供了有利前提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应该说,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金融资本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国内企业海外融资与以往相比会有什么不同呢?

  金建栋: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始于九十年代中期,迄今掀起了4次海外上市浪潮:第一次、第二次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第三次是红筹股,也就是注册地在境外的中国企业,从2000年起,中国企业掀起了第四次海外上市浪潮。前三次的上市地均以香港市场为主,无论红筹公司还是H股公司,实质上都是国有资产控股。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次海外上市浪潮的主力军是民营企业,国企极少,上市地也不再局限于香港市场,美国的纳斯达克、新加坡以及英国伦敦交易所等市场都出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身影。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那么,从目前来看,国内民营企业到海外融资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有哪些?

  金建栋:金融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为中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海外融资的许多条件也十分有利。

  为了争夺上市资源,全球各主要证券市场都开始注重加强在中国的宣传推介活动。尤其是美国NASDAQ、欧洲EASDAQ、香港创业板等国际著名的二板市场,上市的条件相对宽松,但它们已在发展中经形成了一套科学而严密的操作规范和监管制度。

  从宏现环境看,全球金融资本一体化和加入WTO将促使我国在金融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对外国金融机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这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企业融资机制,使企业具有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选择;另一方面,也为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进入铺平了道路。国内中小企业通过在国外二板市场的上市,实现与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结合,不仅可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难题,同时也能对国内融资环境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小企业国内融资的有益补充。

  海外股票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吸引世界上最大的股票投资者的机会,仅美国金融机构就拥有数千亿美元用于投资,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专门用来投资于非美国股票的。当海外投资者分析国际投资机会时,中国作为一个国内总收入高速增长,具有勤奋、天赋和低成本劳力的国家是很突出的。

  中国加入WTO及整体经济保持向上趋势,也为中国企业境外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继续呈现适度快速、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年GDP增长率为7.3%。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今后10年将继续保持7%或者以上的势头。在中国“入世”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企业将成为外资基金追捧的对象。

  现有国企红筹股市场形象的改善也有利于内地企业融资。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有关管理部门已就实施QDⅡ机制展开研究,在今年的人大会议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已公开表达了政府对QDⅡ机制的支持态度。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即将面临的这一重大突破,必将极大改善中资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政府应如何在政策上对国内券商给予支持

  世界创业实验室( https://elab.icxo.com ):在推动国内企业到海外融资,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谋求更好的发展,除了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外,券商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的券商在实力和经验上似乎都还有很多的不足。您认为,政府方面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哪些扶持呢?

  金建栋:推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融资,中国券商既义不容辞又大有可为。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国外金融机构正在开始逐步享受中国国民待遇,而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券商却仍然被自己的政策牢牢地限制在本土内被动地防御。我们认为,在国际业务的竞争方面,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于国内券商与国外券商平等竞争的政策,至少应该采取以下导向:首先,在鼓励海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参与发行B股、H股、N股和S股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中资券商的介入,在合作中培育中资券商的竞争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其次,在不断扩大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券商的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促使中国券商能动地拓展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这是有效减轻国内市场过度竞争的必然选择。第三,容许境外中资券商在内地设立办事处或其他形式的分支机构,并与外资券商的中国境内分支机构享有同等业务待遇,以便中资券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中国境内一切合法的赴海外投融资客户。

  破解民企融资僵局

  曾几何时,当国有企业品尝着债转股那盘丰盛大餐时,有多少民营企业却在债台的重压之下苦苦呻吟最后成为“恐龙”;当2001年国有股减持的锣鼓敲响且似乎给民营企业让出了一条道时,又有多少民营企业却在资金的困扰中只能成为“看客”。融资难,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大银行学会搞零售

  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历来把支持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信贷重点。对大中型企业进行信贷,好比是搞批发,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贷款数量大,次数少,利息收入也大,现在把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纳入自己的业务中,就好比批发企业搞点零售,工作量就加大了,人员就忙了,管理成本一下就增加了,获利反而可能小了。因此,对大银行讲,如何认识开展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是关系到能否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笔者认为,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中长期看,不是大银行的负担,而是开拓新的天地的极为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大银行把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支持民营企业贷款和现代银行发展结合起来,与金融品种创新、服务手段现代化、网点设置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等结合起来,这就使民营企业信贷工作定位上有了新角度。

  现在几大银行虽然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是否能对民营企业有一个指导性信贷计划,纳入年度信贷计划总盘子中;能否在大力拓展小额信贷业务同时,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手续。近期而言,在需要扩大民间投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配合财政投资的贷款安排中,划一些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投资贷款等等。

  近两三年来,大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上收了基层行的信贷审批权,此举对资金运作安全性起了作用,但另一方面,对大量处于基层的民营企业贷款,则带来很大的不便。能否根据权责对等原则,对基层行利润、存款及信贷收息等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考虑,在充实基层信用力量的同时,给基层行一定规模、一定时限的贷款审批权,使其能对贷款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些贷款,

  这方面,几大行都有一些尝试。农行上海分行与一家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个人商铺按揭贷款”业务,就为一例。比如,一个客户,在此商厦买两个铺位需要38万。他自己付18万,可从农行贷到20万,以后每月还银行1300元。如果出租,他则可逐步获利。这个力、法在上海吸引了不少人,很多是私营和个体工商产。贷款条件也比较简单,只要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信用良好者,就可申请。贷款金额按出售商铺面积而定,类似尝试,表明了几大银行正在发展小额信贷,在支持民营企业这个方向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

  活跃在城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在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如提供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结算,转账及财务管理,以及咨询评估、清产核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面对的是一些稳定性较差的存款对象,且资产规模小,应对风险能力弱,因此其信贷口径时常会发生收缩。这种情况因为管理上的客观性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如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对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贷款总额的10%,对10家客户贷款不得超过50%,而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资金,这些无疑抑制了中长期贷款业务的发展,连累的当然就是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体制内的缺陷需要体制外来弥补,拓展民间金融业务势在必行。

  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我们往往是“风险考虑一大堆,时间拖延两三年,试点观察四五处”,私人银行开放也是“光打雷,不下雨”,由于一直“不下雨”,故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长期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资金融通问题就无法去“滋润”,更勿论“长势喜人”了。

  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此类公司曾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在中国极为活跃,似乎一夜之间谁都可以开办投资银行机构或财务公司,谁都可以当投资银行家或成为理财高手。虽然当时也有相关的法规政策约束,但由于监管不力,使之形同虚设。以致出现了大量的非法集资或非正常经营的资本扩张增值,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但因噎废食并不可取,将本来具有相当活力与能量的民间资本封锁,生怕放虎出笼,更怕此虎咬人。其实只要我们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给此虎以游戏规则,完全可以也应该为民营企业提供非常有力或灵活的融资渠道。

  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其实在没有合法的民间资金融通渠道下,民间拆借一直大量存在着,并相当活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企业之间,特别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直接临时资金拆借或高于银行固定利率性质的民间借贷实施的数量巨大,估计仅2000年企业之间直接拆借或借贷的金额高达800—1000亿元人民币。具体数字根本无法准确统计。如此活跃的民间资本的流通,并无合法渠道,大多数按照不成文的行规或当地惯例。由此产生的问题甚多,比如高额贷款——“驴打滚”现象的重新抬头就是其中的典型。

  上述问题,显然需要规范约束并要简洁有力,不要太复杂,操作性不强.可由行业协会或自主性质的民间机构来进行自律,该协会应具备:非赢利性,但可按照每笔交易额度收取手续费,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操作规范,具有交易公正与仲裁能力。只有如此,方可规范民间拆借与借贷行为,既活跃资本市场,又规范约束了资本流通市场。

  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不大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社会还缺乏人(自然人,法人)际诚信和相关的制度约束,银行为了加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不得不强化内部的道德风险,在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作担保的前提下,银行是决不会为民营企业“押一把”的,担保机构自然呼之欲出。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中小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如镇江市就是这样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以短期流动资金担保作为首先推出的品种。能获得担保的企业要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全市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一般每次担保不超过200万元。申请担保企业首次申保时须存入一定的风险保证金,按担保贷款金额和保费标准交少量保费,保费标准为:借款6个月以内为0.25%,6至12个月为0.5%.镇江首批20家企业已经获得担保,落实贷款1500万元.

  担保基金可存人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又如南京市由工商联出面组织民营企业每家出一定的资金,办起担保中心,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则拿出2亿元为中小企业贷款作担保基金。另一种是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即担保公司,如安徽蚌埠成立的民生担保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2000万元,来自本市13家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即为担保公司的股东。该类担保公司按照国家经贸委的有关文件规定,寻求与银行间的授信额度合作(政策规定;担保额度可按照其资本金1:10比例放大,反担保可按1:5比例放大。但最终取决于担保公司资本金总量与银行合作间信誉)。如此,可充分利用资本本身具有的流通性和扩张性,为广大民营企业在现实资本融通许可环境下提供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

  当前内地共有各类担保机构约200余家,2000年总共为各类企业实际提供额度达80亿人民币。显然这个数字针对中国上万家民营企业,每年需求约2000亿人民币资金规模,有点杯水车薪的味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是大部分财产或信用担保机构均有国有资本或全资或控股或参股,再加上有的还有非赢利、无偿支持的政府色彩,也难怪是“规模小,谨慎有余,活力不足”。故应建立具有相当准备金规模,淡化国有资本参与的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规范操作的担保公司,因此前述政府类担保中心可考虑向商业性的担保公司过度,

  打开直接融资通道

  国外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要想做大,仅仅依赖间接融资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依靠直接融资渠道,企业才能得到正常而稳定的资本金供给,进而发展成大企业。

  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已基本走过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目前应允许拥有一定规模、连续2—3年赢利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直接发行企业债券,即赋予定向、—定规模募集资金的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自行定向发行企业债券,只需到政府授权管理或企业管理机构备案即可。至于发行范围及规模,基本由市场认可,只要有人愿意买,企业愿意卖即可。发行企业债券,相对于上市发股准入条件、必须完备程序及融资成本,显然要简便节省得多,非常适合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低融资成本、简便程序及较快时间段,发行企业债券、直接向市场与社会定向募集,以利于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目前在中国,只有国有特大型企业才有资格参与这个游戏。即便如此,其苛刻繁琐的资格认定与冗长复杂的程序进程,似乎在检测所有参与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非凡的耐心。实际上,有关部门管理机构无须过虑企业发行债券,是否会扰乱金融秩序或引起社会问题。因为市场与社会是一块最硬的试金石,试想谁会拿自己的血汗钱去打水漂,去买一个根本不了解、规模偏小、赢利表现不好、预期市场前景暗淡的企业债券呢?

  创业板市场是专为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而设立的证券市场,民营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最直接的效应是扩大了融资规模,拓宽了融资渠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积累足够的资本。由于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分工不同,创业板市场相对宽松的上市条件为那些暂时还不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民营企业提供了绝好的上市融资机会。

  据悉,目前申请到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已逾2000家,国内30多家获得保荐人资格的券商正忙着进行最后的洗牌,他们每人手中握有10个左右的推荐企业跃跃欲试。因此,创业板市场不能让民营企业等得太久。

  造就积极作为的政府与民企

  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仅有开明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允许与规范监管过程中;政府显然不应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引导融资方向的杠杆调整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引导行为,使民营企业资本向积极,健康、稳妥、规范的方向流动。但要改变以前那种以行政命令或法规等生硬、缺乏弹性和效果、差强人意的传统方式,建议采用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市场引导方式。

  根据中国国情,可否考虑由政府每年划拨一笔资金,委托给某一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机构或基金管理公司等投资银行性质企业,需强调指出的是,该机构必须是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按照市场规范操作的机构或组织。通过他们的增值发展、政府可以按照其每年纯利润的60%—70%比例提取该项利润,将该利润无偿给予一些民营企业,支持其更大规模发展,用此种鼓励与示范作用,刺激民营资本更健康流动。

  对于民营企业自身,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的情况之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办法很多。比如,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提高还款的信誉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要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当然,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

  企业从银行融资容易了吗?

  贷款难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主要依靠积累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不畅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去年我国加入世贸的重大利好使很多中小企业家看到了新的希望,认为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向银行借贷会更容易、更方便。但现在看来情况却并不乐观。一些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纷纷指出,入世后,面临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内银行会更侧重经营大型优质企业客户,以保证其资金安全和盈利,而对于信用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其融资环境短期内不但不会改善,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仍然并非易事。

  银行变得“嫌贫爱富”

  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行了授权授信制度、资信评估制度等,强化了风险管理,但由于这些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制定的,使得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各商业银行往往“嫌贫爱富”,出现了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的现象。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惜贷”的结果,是使得银行和大企业资金双双富余,中小企业则在融资中处于不利地位。以深圳市为例,该市中小企业中,仅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的资金需求量就约为1000亿元,而2001年全年深圳的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不到250亿元,融资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

  招商银行风险控制部的副总经理史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一家中小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主要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估。财务性指标包括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偿债能力、会计制度等,非财务性指标包括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产品的竞争力等,银行的审贷委员会在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后对企业及贷款项目做出评估。相比较而言,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的确更加谨慎,不仅贷款审查手续比较复杂,而且提供的基本上都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数量很少。可是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数量本来就有限,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数量和担保能力也远远不足,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即使能得到贷款,额度也相当有限。

  信用仍是关键所在

  客观地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行为确实有着合理的成分。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难,与其自身规模小、风险大、负债能力有限,以及贷款数量少、频次多、成本高(据估算,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成本一般比为大中企业融资的服务成本多5倍)是有极大关系的。但这背后最深层的原因是,银行与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而造成了银企互相不信任的畸形关系,信用成了悬在中小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宝剑”。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各家银行普遍反映,他们目前最头疼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识别问题,虚假报表层出不穷,伪造文书防不胜防,基于安全考虑,他们有钱也不敢乱贷。展望新的一年,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信用状况依然如故的话,国内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现象同样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彻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银企互动贷款有望

  在与多位金融界人士的接触中,记者一方面感觉到了银行在客户选择方面不得不“嫌贫爱富”,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认识到,如果贷款客户过于向大企业集中,可能导致基础薄弱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还有可能被“好”的企业“套牢”而陷入被动,因此他们也都十分重视拓展客户基础,积极在中小企业中寻求良好的合作伙伴。

  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张凤鸣行长告诉记者,目前该行的贷款客户中,中小企业占到了70%到80%,其贷款数额也占了全行贷款的一半以上。该行目前在贷款营销方面实行“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在质量好的大客户中优中取优,另外一方面花大力气积极扶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例如实现银企信息共享、提供优质服务等。他坦言,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关系对双方的发展都大有益处,银行企业之间应该有良好的互动。

  招商银行史原也表示,该行的信贷政策是“抓大不放小,关键看素质”,而所谓“素质”,就是指企业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等,银行放贷不是看企业的规模大小,其增长性才是最重要的。谈到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他也表示,希望中小企业最好先和银行有一些存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往来,这样银行就可以了解企业的现金流是否正常、财务制度是否健全等。在双方有了必要和足够认识的基础上,银行才会更有把握地放贷,相应地,企业也就更容易得到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的急剧发展及其带来的资金供求矛盾亟待解决,市场需要融资工具和融资机构的双重创新。而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要想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最关键的就是要规范经营、严格管理、练好内功。

  企业海外融资有了绿色通道

  为有效地构筑中国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绿色通道,及时向中国企业提供各类海外上市咨询服务,国内首家股份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昨天就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等业务与海外证券中介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涉及到政策、法律、会计处理、市场监管等多方面问题,操作难度较大。为帮助企业解决海外上市所遇到的资本市场选择、上市方案、融资方式、资产(本)重组、资产评估、法律障碍等问题,深圳高交所与多家海内外知名的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在建立一个以高交所为平台的合作组织,构筑中国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企业海外上市成功的机会。

  企业可持续增长率

  近十多年来,我国不少企业追求极限增长,认为销售增长得越快,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利润可能越高,企业所存在的一切问题都会被高增长所化解。但与此同时,西方财务专家讨论得更热烈的,似乎是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其道理是通俗的,企业的销售每增长一元,利润可能增长几分;但每一元的销售增长同时也要求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上增加投资。新增投资可利用利润留成部分,但对于高成长性公司来说,内部利润留成将无法满足增长需求,公司必须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如果公司借贷和股权的比例合理稳定的话,外部筹资是可行的。但是高成长性公司的外部筹资经常导致财务结构失衡,公司只能越来越依赖于债务,结果财务风险不断增大,财务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因此,财务专家们提出了许多控制企业增长的可持续增长率,供企业选用。本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我国企业的一些主要特点,选出其中三个简便易行的可持续增长率,并探讨它们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三个简便高效的可持续增长率

  这三个增长率均设定企业不售新股并保持稳定的分红率,它们是在企业稳定的资本结构条件下的年销售增长率。其表达式如下:

  式一 =[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1+债务股权率)]/[资产销售率-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1+债务股权率)]

  式二 =[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1+非银行债务股权率)]/[资产销售率-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1+非银行债务股权率)]

  式三 =[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资产销售率-自生债务销售率-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

  式一是保持稳定的资产负债率的增长率,它不是不增加借款,而是按现有财务结构增加借款,即按留存收益增长的多少安排借款,目的是保持目前的财务杠杆和风险水平。该式有保持较高增长率的优点,但其缺点是明显的,虽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变,但债务总额不断增加,这是贷款银行不十分乐意看到的。

  式二设定企业保持稳定的非银行债务股权比率,它不增加银行的负债额,只是让非银行债务和股权同比增加。式二的增长率一般比式一低,是个比较稳妥的可持续增长率。但使用这一增长率,不知不觉中往往使非银行债务本身的增长速度超过销售的增长速度,这对企业的财务健康并非没有影响,对贷款银行来说恐怕也非快事。

  式三设定企业增加的债务只是来自自生债务,即与生产和销售紧密联系的流动负债,自生债务与销售同步增长。这一式是个最保守的增长率。三式中,它的可持续增长率最低。它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债,而且负债率会因利润留存的增加而下降。它可以有效控制不增加负债情况下的销售增长。

  如何在不同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灵活使用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的实际有效应用,要求企业外部经济大环境的相对稳定。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急剧的改革和市场的大波动有时也是难免的。以我国过去十年为例,外汇市场经过重大改革,由原来的双轨制改为单轨制;汇率于 1993、1994年间作过重大调整;增值税和出口退税政策有过多次调整;出口退税曾出现严重滞后;银行利率调整频繁;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入世后我国关税的大幅下调,以及外资对我国某些市场的冲击;受9.11事件的影响,等等。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对企业的财务和基本资本结构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在应用可持续增长率时,一方面应注意留有余地,另一方面要学会灵活变通。比如,在外部环境迅速好转的形势下,企业可放弃式三,转而采用式一或式二。

  拥有不同资金来源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应选择不同的可持续增长率。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性行业企业、拥有高科技专利产品的外向型企业、自身善于资本运作的企业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往往能有丰富的资金来源,或得到银行的青睐。这类企业完全可以选用式一的可持续增长率。它们甚至可以在式一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某些基本资本结构,如提高债务股权率、利润率或降低分红率等,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而处于夕阳产业的国企和绝大多数中小私企在目前情况下要获得银行的大额贷款是不现实的,它们的增长主要应靠企业内部利润留成和供应商所能给予的商业信用,因此它们应采用式二或式三的可持续增长率。同时,它们不应排除灵活修正增长率的可能性。当陷入逆境时,它们可将增长率调到式三的增长率以下;而当机会突现时,将增长速度调整为式一的可持续增长率。

  使用可持续增长率的实例

  现以式三为例,作一实际应用。请看以下两个A公司的简表:

  表一 财务简表

  销售

  $1,500,000

  税后利润

  60,000

  股息

  12,000

  流动资产

  $600,000

  自生债务

  $300,000

  固定资产

  400,000

  其它债务

  200,000

  总资产

  1,000,000

  股权

  500,000

  总债务+股权

  1,000,000

  表二 形式负债简表(7.3%增长率)

  流动资产

  $643,800

  自生债务

  $321,900

  固定资产

  429,200

  其它债务

  199,596 *

  总资产

  1,073,000

  股权

  551,504

  总债务+股权

  1,073,000

  * 约等于$200,000

  式三使用以下一些财务比率:

  销售利润率=60,000/1,500,000=0.04

  目标分红率=12,000/60,000=0.20 ;(1-0.20)则是目标利润留成率

  资产产出率=1,000,000/1,500,000=0.67

  自生债务/销售率=300,000/1,500,000=0.20

  设自生债务/销售率=0.20这个值不变,销售每增长一元,自生债务就增长0.20。

  式三:[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资产销售率-自生债务销售率-销售利润率(1-分红率)]

  =[0.04(1-0.20)]/[0.67-0.20-0.04(1-0.20)]=7.3%

  表二为增长率7.3%的形式负债表。该表中的其它债务保持在原来水平,自生债务与销售同步增长7.3%。假如要减少其它债务的话,销售增长必须小于7.3%。比如,销售增长降至4%的话,其它债务将从$200,000降到$178,080。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个等式只能是大概的衡量标准。它们设定企业的基本资本结构是保持稳定的,但随着企业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即使是资本结构相对稳定的企业,其财务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可持续增长率是较难精确的。可持续增长率允许资本结构变动的幅度有多大?财务报表上各种比率在多大范围内可算是相对稳定或失衡?只有财务行家将公司的详细财务报表和可持续增长率配合使用,才能发现其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企业可能从哪些渠道获得融资

  债券与股票

  同证券投资相比,债券投资一般较便宜也较容易找到。如果选用债券投资,你每月还需偿债,无论你的现金流是否为正。

  证券投资人在早期只期望有较少的回报或不指望有回报,但希望了解公司发展的详细情况。他们向具有高回报的冒险事业下了赌注。债券融资一般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证券融资通常仅限于具有高速发展潜力的企业。

  天使资金

  天使是指那些构成大部分“非正式”风险资本的单个私人投资人。这些投资人通常将他们的钱投资在附近地区(大约50英里左右)。他们投资数额往往比较小($25,000~$250,000),并且你很难找到他们,因为他们既没有网络联系,也不属于商业协会。天使一般产生于朋友、亲人、客户、第三方专业人员、供应商、经纪人和同行竞争者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天使投入两三笔资金之后,他们口袋中的钱也就耗尽。

  风险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家寻找巨额回报,而不仅仅是较好的回报。获得风险投资是极其困难,风险投资基金每年收到成千上万个申请,而最终只有两个或三个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通常十分精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极端自负。如果你有其他办法,最好求助于另一种方法。但是如果你对企业的未来信心十足,也不妨和这些投资高手们合作一番。

  合资或战略合伙

  找出和你兴趣相似的公司,这当然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而不仅仅是申请贷款这么简单。大多数的合作伙伴会在你的公司注入20%到40%的股份。不要只想着怎样赢得投资,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创意。在阅读你的商业计划之前让你的投资合作伙伴签署一个创意或技术保密协定。

  私募

  这是一种私人发行股票的方式。这是向少数投资人筹措小数额的资金($500,000或$500,000以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企业选择融资方式要得当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在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另一种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融资环境的影响,其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方式。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已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的是因为:第一,随着国家行政职能的不断弱化和财政困难状况的出现,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第二,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有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危机;第三,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2.间接融资方式。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这就使得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二、我国现状对已有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账和呆账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下降。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银行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许多人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意,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我国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但是,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作用仍十分重要,除非股票市场的价格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目前的价值和未来投资的信息,否则,通过股票市场来监督企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信息干扰。例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效益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可以人为的提高股票的价格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

  企业为了一定项目融资,银行考虑的是该投资项目产生收益的可能性,而股东的股票所反映的却是整个企业的价值。在银行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激励约束下,银行不用借助于股票的价格,只需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就可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股票市场的价格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的信息,它们也就不存在什么显著的区别,否则,就只有在资本使用上的效率差别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在反映企业的信息方面是比较脆弱的,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的因素,而另一方面,银行较之过去已经更为注重贷款的质量。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任何一种融资方式的积极作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确定性,使得处于不同经济信息环境下的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同。对于企业化程度较高、效益较好的企业而言,通过银行和股票市场来筹集资金这两种方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而对于效益差的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改善其治理结构。就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情况而言,它对改善效益差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且给股票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太大。同时,考虑到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融资结构,有助于一些社会知名度小、风险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以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融资问题。

  企业找钱:想清楚了再办

  企业如何融到资金、如何使用资金,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如果运作不当,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甚至加速企业的“死亡”。

  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方法有多种,如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向银行进行短期或长期贷款、出让股份或寻求风险投资公司的帮助等等。但这时候是不是只要能找到钱,企业就可以拿来用呢?记者在采访美加著名金融财务分析师(CFA)、多伦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顾问丁大卫教授时,他断然回答:“当然不能”!

  现金流:衡量企业“健康”的重要指标

  丁大卫说,每一个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应该设计好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包括短期资本来源和使用、长期资本来源和使用、现金的来源和使用。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现金流的预警分析,即达到某一警戒指标时,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现金流枯竭,从而形成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避免不可应付的局面发生。

  短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货币市场,它包括银行短期、活期、定期(一年以内)存款、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短期银行贷款等;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分为产权(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除了上述正规资金市场来源,还有大量资金来自民间的投资,其中包括风险投资。

  犹如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不同的资金解决不同的资金问题,企业必须依据金融财务运营规律,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分析、科学决策使用哪个市场的资金,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虽然这早已在国外形成常识,每个公司都自然而然运用此规律行事,但在目前国内却很少有人具有这样的意识。

  丁大卫认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首要问题就是现金流,因为它是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健康发展的动态标准和监视器?决定着公司下一步能否正常运转,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倒闭、破产。当初瀛海威的投资方“中兴发”由于缺乏对网络投资的正确理解和预测,意识不到互联网经营的主要是无形资产,好似个“无底洞”;没有进入“资本市场平台”,更没有设计“预警方案”,所以当投入数亿资金后,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

  据丁先生介绍,在国外有人把现金流量表看得比公司的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还重要,每一个管理者对于“现金流”的概念都司空见惯;而在国内他似乎只听到过海尔的张瑞敏在媒体上提到过现金流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没有这种意识。虽然这些企业的资产很大,但资产的变现能力非常差,没有现金流,一旦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就只能坐等倒闭的命运。

  企业要学会正确使用资金

  企业遇到资金短缺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首先应寻找内部解决方案,如迅速通过正常运营增加现金流量或运用具有变现能力的其他流动资产等解决。如果公司内部不能解决,就要考虑借助外部力量。

创业融资论文集「完整版」(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