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行动方案

时间:2020-10-26 10:32:55 创业政策 我要投稿

福建省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

  制造业是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

福建省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

  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和《福建省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三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三明工业由“电气一代”经过“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转型,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特制定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三明以制造业立市,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但与此同时,三明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趋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孕育兴起。

  三明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新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三明制造的硬实力和影响力,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我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以推动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目标,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为突破口,以提升产品的品牌和质量为基础,以打造新型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三明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

  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三明制造业实现四个发展:即从产品型工业向品牌型工业发展、从粗放型工业向生态型工业发展、从制造型工业向智能型工业发展、从生产型工业向服务型工业发展。

  —— 规模结构优化。

  力争到2025年,建立起具有三明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工业总产值比2015年增加1.5倍,建成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等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5%。

  全市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

  —— 制造模式先进。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

  龙头企业普遍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定制化生产模式在部分行业推广应用。

  力争到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0以上,规模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到90%以上。

  —— 创新能力增强。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0件,拥有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超过100个。

  —— 质量效益提升。

  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率提高到30%左右,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超过530个,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标准要求,成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 生产绿色低碳。

  到2025年,绿色制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集约化、节约化、低碳化生产成为主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实施路径

  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幅度提升我市工业水平,努力向制造强市迈进。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1.实施“机器换工”计划。

  以汽车和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纺织、电子、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每年推动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工”。

  选择优势产业的龙头骨干和高成长企业为试点,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配线等智能化制造装备,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金沙园试点建设数字园区,建成全省“机器换工”应用示范区域。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各县人民政府

  2.实施“数控一代”计划。

  围绕四大新兴产业和四大传统产业,编制“数控一代”关键项目技术路线图,大力推动“数控一代”技术从示范应用向规模应用发展,促进数控技术及产品与各行业机械生产设备有机融合,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企业机械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

  加快启动“智能一代”工程,逐步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智能化装备占全市规模企业机械装备的10%。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3.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生产,推进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示范应用,实现智能制造规模化发展。

  引进培育智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设备服务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鼓励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产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重点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智能化制造装备产业园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4.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

  支持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核心自动化元器件及配套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加快安全可靠关键应用系统推广,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装备自动化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

  组建“专业化、社会化、平台化”的软件服务机构,提升三明工业软件业技术水平,增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

  到2025年,全市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居全省中上水平。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制造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和综合集成,提供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和精准营销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增值配套服务,大力培育金融、保险、法律、工商等专业服务,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力争到2025年,建成1个以上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各县人民政府

  2.延伸服务链条。

  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生产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营销模式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咨询设计、项目承接、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

  鼓励企业搭建产品远程监测与诊断平台,完善产品智能维护系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状态管理和现场技术支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

  支持优势制造企业成立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服务企业,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鼓励汽车及机械、纺织、家具、建材等行业实施定制生产。

  鼓励大中型企业剥离一部分的业务成立专业公司提供生产性服务,促进企业专注于主营业务,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到2020年,大中型制造企业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5%;到2025年,大中型制造企业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0%。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各县人民政府

  3.发展工业设计。

  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单独组建或与省内外院校共建工业设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整合行业内设计资源,搭建工业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参与市场化的工业设计外包服务。

  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服务相关单位对接,生成一批优秀工业设计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鼓励传统代工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具有自主设计品牌转变。

  推进企业与境内外优秀工业设计机构、人才交流对接。

  到2020年,培育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到2025年,培育10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4.发展云制造。

  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加快制造业云平台建设,创新三明工业的制造模式。

  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工程服务的开放共享,打造制造“资源池”,实现制造能力的优化配置;搭建面向制造业的众包设计平台,实现设计能力的集聚、共享和动态配置,提升各行业产品设计水平和效率;通过工业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生产过程的风险预警和动态优化。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数字办,各县人民政府

  5.发展工业物联网。

  推广运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传感器、嵌入式终端、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等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应用,形成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新型能力,促进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促进行业关联企业向新型网络化生产模式转变,实现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力争在冶金、林产加工、纺织、食品等产业率先形成典型应用案例。

  到2020年,培育2家以上工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龙头企业;到2025年,工业物联网技术在龙头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实施创新制造工程

  1.促进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广覆盖。

  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产业技术研发。

  鼓励制造龙头企业与高校、央企、大型民企、上市公司等共建研发机构,对引进重大研发机构予以重点支持。

  力争到2020年底,制造业龙头企业都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拥有率达到50%以上,到2025年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省级工业园区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共享科技资源,整合、提升和新建一批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平台。

  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同行业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力争到2025年,全市八大产业都建有行业技术创新中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3.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鼓励和支持企业购买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对其购买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或重大发明专利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科研院所、高校职务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支持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工作。

  鼓励制造业研发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业务,引导企业实行科技创新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创新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力争到2025年,创新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4.培育制造业众创空间。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载体,利用园区或闲置厂房、楼宇等建设创业基地,为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制造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载体。

  探索“孵化器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相结合的模式,设立市级孵化器发展基金,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科技孵化器,力争2020年底每个县至少建成2个以上专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

  以孵化器为核心,加快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孵化链条,针对不同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孵化服务。

  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加强孵化器资源整合共享,促进同类产业、同类环节的企业、服务机构和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网络。

  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孵化链条2条以上、省级孵化器15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商务局、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各县人民政府

  5.开展发明专利提升计划。

  鼓励和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项目。

  实施规模制造企业发明专利“清零”和“倍增”行动,对专利申请、维护费用予以资助,促进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产业化。

  引进和重点支持高水平、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组织专利代理人深入企业一线,帮助企业挖掘专利申请潜力,提高我市专利申请、授权量及发明专利拥有量。

  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件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各县人民政府

  6.强化基础制造攻关。

  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大力发展智能化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高速精密轴承、高效高承载传动器、精密铸锻、模具、聚四氟乙烯纤维、光学器件、气动元件等关键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

  推动智能装备、稀土材料、晶体材料等工业“四基”重点项目建设。

  鼓励“四基”企业与整机系统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

  发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的研发支撑作用,着力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问题。

  组织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及高端装备的联合攻关,引领企业开展生产系统改进和工艺创新。

  到2020年,推动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工程化、产业化;到2025年,我市工业优势领域产业技术基础得到显著提升。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各县人民政府

  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1.以技术标准引领三明制造。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积极引导机械、冶金、林产、纺织、生物医药、矿产等重点产业参与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鼓励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实现原材料、工艺、装备、检测等各节点的技术进步,带动产业链标准联动,形成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引领制造业不断升级。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各县人民政府

  2.以检测认证支撑三明制造。

  加强计量检测、质量检验、认证认可等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国家林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建立铸件探伤中心等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工业产品质量检验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检测项目建设,健全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提升计量器具检定技术水平,提高计量器具受检率,强检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率达98%以上。

  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升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水平,保障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发展。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各县人民政府

  3.以名牌带动提升三明制造。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实施区域品牌培育工程,挖掘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促进优势名牌资源集约化,重点扶持福建三钢、海西重汽、永安林业等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扩张,认真组织申报省、市质量奖和福建名牌产品,推荐一批企业参加全国品牌价值评价,打造“三明机械”、“三明木业”、“三明革基布”等区域公用品牌,树立三明制造的品牌形象。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工商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4.以质量监督助推三明制造。

  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示范活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持续改进、首席质量官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鼓励追求卓越品质,制造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7%以上。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5.以质量诚信推广三明制造。

  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公示制度,规范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推进产品质量诚信“红黑榜”管理,在政策扶持、品牌建设、公共服务、社会宣传、打假保名优等方面实施诚信激励措施;通过加强监督抽查、消费预警、信用降级等社会联防联惩措施惩戒失信行为。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工商局,各县人民政府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1.推进节能降耗。

  开展能效对标,推动高耗能行业、终端用能产品提升能效水平,大力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每年实施节能技改项目50项以上。

  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备,重点推广二级能效以上的高效电机等节能技术装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

  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在钢铁、水泥行业推行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列入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优化生产系统和制造过程的能耗水平。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环保局,各县人民政府

  2.推进清洁生产。

  推动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

  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或大型集中供热设施实施清洁燃料替代工程,逐步淘汰分散燃煤炉窑。

  在钢铁、建材、印染、PU革、化工、造纸、有色等行业企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大幅削减工业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各省级工业园区

  3.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铸造砂、尾矿、废石、粉煤灰、农林三剩物、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等资源综合利用。

  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设备等再制造,实现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到2020年,建成3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到2025年,建成5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8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各县人民政府、各省级工业园区

  4.推广节能环保技术。

  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环节,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

  加快重点节能技术、设备、体系和平台的推广应用。

  在节能技术上,重点推广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电除尘器节能提效控制、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中低温太阳能工业热力应用系统等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在节能产品上,结合国家推进高耗能设备淘汰改造的契机,重点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机、节能配电变压器、空气压缩机、节能清水离心泵等节能设备;在节能服务体系上,引进培育一批节能服务公司,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起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环保局,各县人民政府、各省级工业园区

  实施集群制造工程

  1.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以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4个产业,打造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

  以地道中药材种植、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为主要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天然植物药、医用酶制剂、生物发酵三大领域,开发保健品、功能食品、美容护肤品等产品,延伸发展大健康领域,构建区域化、特色化、集群化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重要基地。

  责任单位:市生物医药办,各县人民政府

  新材料产业

  —— 稀土新材料产业。

  以三明稀土产业园为中心,大力发展稀土分离、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金属调质剂、稀土陶瓷等7个领域,构建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稀土材料及高端应用产业的重要区域。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三元区人民政府、三明经济开发区,市国投公司

  —— 氟新材料产业。

  加快三元黄砂、明溪、清流等3个氟新材料产业专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无机氟化物、含氟新型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及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加快形成资源集约化、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为特征的先进氟化工制造体系。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新兴氟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三元区人民政府、明溪县人民政府、清流县人民政府

  —— 硅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功能性无机硅材料、高性能硅合金材料、新能源硅材料,加快建立集采矿—矿石微粉—硅化物产品—下游深加工产品为一体的完整硅产业链。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15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重要的硅产业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 石墨新材料产业。

  以永安为重点,大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静压石墨、核石墨、石墨烯,加快建立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完整石墨产业链。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东南地区最大的石墨产业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永安市人民政府

  —— 新型建材产业及住宅产业化。

  整合提升水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材,推广商砼预制装配和轻钢、重钢、钢管束等建筑模式。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35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及住宅产业化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节能环保产业。

  突出高效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中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12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环保局,沙县人民政府、尤溪县人民政府

  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核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电力办,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2.改造提升重点产业。

  以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完善链条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竞争优势,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冶金及压延产业。

  推进钢材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金属复合材料、轻合金制造、钨制品精深加工、铜铝金属制品和离心铸管等产业发展,提升、壮大冶金及压延产业。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8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金属材料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

  加快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铸锻产业发展,壮大整车、整机制造规模,延伸高端机械装备和成套设备产品,发展高端装备铸锻、精密铸锻、半固态成型压铸、大型机械铸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1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出口基地、海西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绿色高端铸锻产业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林产加工产业。

  加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木竹加工、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制浆造纸及纸制品系列、林产化工产品、森林食品加工、森林文化创意产品等六大系列,提升林产加工业品质,建立具有三明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9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全国闻名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各县人民政府

  纺织产业。

  走差别化、功能化和产业联盟化道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带动棉纺、织造、染整、涂层制革、服装等领域整体水平提升,延伸拓展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8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纺织产业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3.打造产业特色专业园区。

  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思路,统筹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凸显、辐射带动力强的专业园区。

  埔岭汽车工业园。

  以中国重汽海西汽车公司、中科动力新能源汽车公司和专用车发展为主导,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重一新一专”的产业格局。

  至2020年,园区形成各类汽车生产能力25万辆,整车产值达300亿元以上,配套零部件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永安市人民政府、埔岭园区管委会

  机科院海西高端装备产业园。

  突出“绿色、高端、智能”发展,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加强项目孵化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运用。

  到2020年,园区建成面积2000亩,实现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达50家以上,孵化产值3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到2025年,建成集科技研发、成套装备制造、高端零部件生产、产业孵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沙县人民政府、金沙园管委会

  中节能环保产业园。

  强化园区项目招商,完善孵化平台,加快工业废弃物利用“生态岛”建设,带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到2020年,园区实现产值30亿元;到2025年,建成集交易展示、投资孵化、研究创新、产业集聚、技术服务和营销推广六大功能为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平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沙县人民政府、尤溪县人民政府

  高端纺织产业园。

  以通用三明产业园、尤溪轻纺高新产业园为重点,突出产业高端化、园区生态化、企业集群化、产品差异化,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强化项目孵化和招商,到2020年,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产业链条完整、要素高度集聚的大型绿色高端纺织产业园区。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环保局,永安市人民政府、尤溪县人民政府

  氟化工产业园。

  按照“一个园区、三个板块”的思路,加快三元黄砂、明溪、清流等3个氟新材料产业专业园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延伸、链条填平补齐,形成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壮大全市氟新材料产业。

  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重点的氟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三元区人民政府、明溪县人民政府、清流县人民政府

  稀土产业园。

  坚持“集中开发、统一对外合作、就地深度加工、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加快三明稀土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延伸。

  到2020年,园区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海西稀土材料及高端应用产业重要区域。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三元区人民政府、三明经济开发区,市国投公司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各县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和战略谋划,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安排。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承担日常工作,定期开展对本方案相关发展目标实现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水平的评价、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各县要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将行动方案的相关工作纳入“三比一看”的重要内容,加强工作统筹安排。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深化制度改革。

  全面清理、调整与创业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将保留事项向社会公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过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企业设立推行“一表申报”,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注册企业。

  大力改革项目投资建设审批制度,推行以依法承诺制、备案制和事后监管制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落地”改革,打造项目落地快速通道。

  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行政审批项目清单”、“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加快建设全省一流网上办事大厅,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编办、发改委、行政服务中心、数字办、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抓好试点示范。

  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在全市范围选取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强化跟踪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阶段性工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通过现场推广会、传媒报道等形式向全市推广。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人民政府

  支持市场开拓。

  落实鼓励行业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展会;举办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等重点行业产品推介会,抱团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革新品牌推广、营销方式、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以电商新型业态促进线下生产与销售。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各县人民政府

  加强财税支持。

  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要向先进制造业项目、企业和相关平台倾斜,持续加大扶持力度。

  设立政府性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项目的投资。

  积极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设备投资按比例抵免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等税收政策。

  加大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扶持力度,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要优先向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和区域倾斜。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各县人民政府

  拓展融资渠道。

  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智能制造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 有效扩大信贷规模,在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推行连连贷、无间贷,加强金融服务与制造业生产销售流程的融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促进大数据在信贷管理中的运用。

  推广设备融资租赁,建立融资租赁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履约保证保险补贴制度。

  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

  建立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扩大直接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鼓励企业通过中小企业私募债、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经信委,人行、银监局

  壮大人才队伍。

  突出企业家创新转型主体作用,按照“政治有地位、成长有平台、队伍有梯次、政策有扶持、发展有动力”的“五有”标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支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创新作为的新型企业家团队。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三明市“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重点支持工业领域每年引进和培养8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研究制定加快建设4个新兴产业和4个重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的措施,重点培育人才聚集度高、贡献率大,科研成果居全省前列或核心技术产业化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人才高地,到2020年有5个以上工业企业人才高地入选“福建省企事业人才高地”。

  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立省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

  支持各类职业院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经信委、科技局、科协,各县人民政府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进 4G 网络、宽带的覆盖,推广节能高效、高性价比的宽带网络设备,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推动电信运营企业重点项目进驻重点园区,鼓励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为工业云提供存储和分析服务,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工业的融合。

  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率达9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77%,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100%,到2025年,全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数字办,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加强对外开放。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结合我市制造业基础优势,鼓励钢铁、建材、纺织等产业向境外拓展空间。

  瞄准台湾百大企业、优质中小企业,加强汽车、机械、铸煅、纺织、食品等产业对接,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创新资源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进一步深化与央企、省企、大型民企、外企的合作,突出产业链招商,突破重大龙头项目,填平补齐缺失环节,加快构建链条完整、技术先进的制造业发展体系。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台办、商务局,各县人民政府

【福建省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相关文章:

1.武汉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2.《鹤壁市“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全文

3.名创优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质造"

4.他把中国制造带到全世界

5.专访雷军:你追我赶才能推动中国制造进步

6.大庆市市工信委公布小微企业扶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7.《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2017年行动计划》全文

8.中国人民银行大庆市中心支行推进全民创业工作实施方案

9.创业项目加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