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偏爱”科技创业

时间:2020-10-29 12:31:04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浅谈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偏爱”科技创业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以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为契机,带领几位老师和学生组成一个调研团队,做了一项关于江苏省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服务效率评价研究,对当前江苏省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予以探究。我们对江苏省50所高校的创业教育服务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建立了创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经济学模型,对50所高校的创业教育投入效率进行了实证测算。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主要是对科技创业的偏爱性引导,即鼓励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引导学生利用专利技术,基于高校创业平台进行创业,这类创业往往能够凸显高校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学校的宣传力和知名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以创新创业创优为主旨的新江苏精神面世之后,各级创业平台号召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创新,将创业与创新紧密相连。然而,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服务的具体模式和效果如何?创业教育投入效率测算成为衡量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浅谈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偏爱”科技创业

  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高校科技引导性创业教育服务的主要问题在于效率整体偏低且差异明显。全省9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投资持续增长,但全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总人数仅占在校生总人数的0.8%,吸纳在校生参与创业实践人数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7%。调查结果显示,985、211工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效率较高,普通本科高校科技创业服务效率处于平均水平,专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同时985、211工程高校更加注重和打造对学生创业意识的长远培养,这意味着,即使毕业10年、20年,此类高校科创成果的创业转化率会更高。

  研究表明,首先,江苏高校重视科技创业程度差异化明显。江苏省各高校配套的创业培训课程数量差异明显,部分高校达200学时以上,而部分高校的创业课程培训数量甚至为零,即并未开设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同时江苏省高校对学生科技创业意识长远培养水平差异明显,普通高校和专科类学校科技创业意识普遍薄弱。其次,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换率较低,学生创业实践产品多来自实验室在研项目,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产品含金量高却并不被市场所接受。这既有科研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时间与经验的原因。科研体制上,往往要求学生追求科研数量和难度,闭门造车地进行学院派研究,指导教师则多数为从学生到老师的直接转换,没有市场运作的经验。学院派老师的指导与学院派研究形成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

  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在普及阶段,各高校如何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完善创业教育模式,提高科技创业的转换率和成功率应成为高校创业教育重点探讨的内容,其次再根据各自的不同学校特色或低于特色,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自选动作,营造各类高校人才的创业氛围。

【浅谈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偏爱”科技创业】相关文章:

1.浅谈女性创业

2.网络创业 适合白领的创业模式

3.高校创业的事迹

4.创业教育创业项目

5.创业模式要注意哪些

6.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7.各大高校创业项目

8.创业教育资料

9.天津女性创业开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