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界的“袁隆平” 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时间:2020-08-16 13:47:09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养猪界的“袁隆平” 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远著院士,以“湖北白猪”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优选出高瘦肉率的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1988年,他因此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熊远著已经58岁了。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养猪界的“袁隆平” 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更多热点创业项目参考欢迎访问(www.oh100.com/chuangye)。

  今年86岁的熊远著院士,是我国唯一的中国工程院养猪学院士,是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他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培育了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并培育出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其生长速度、瘦肉率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些瘦肉猪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年产百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规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他由此被尊称为“养猪学里的袁隆平”。

  出身书香世家,却爱上“一头猪”

  1930年7月,熊远著出生竹山县。熊家在当地属于衰败的书香世家,父亲熊小石仕途不顺,后在私塾谋得一教席。熊远著从小聪明,而且好学上进。1945年,初中毕业以后,在报考的1000多名考生中,他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入省立高级中学。

  1950年,熊远著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农学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同学一起观摩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兽医处请日本学者所作的手术表演,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被手术者的学识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所折服,从此坚定了他学好兽医专业,为新中国的兽医学科贡献力量的决心。

  正当他踌躇满志开始兽医专业的学习时,一场久治不愈的“五更痢”,迫使他不得不休学。1955年病愈后返校。但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并,兽医专业被调并到其他高校。无奈,只得选择了与兽医专业相近的畜牧专业。

  年轻的熊远著在学习上有用不完的劲,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还自学了拉马克的《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尔的《遗传学》以及J.汉蒙的《农畜繁育生长和遗传》、J.F.拉斯里的《家畜改良遗传学》、W.B.马瑟尔的《数量遗传学原理》,这些经典名著,丰富了他的学识,也培养了他慎密的思维方式,为他以后在学术上的飞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病多次中断学业的熊远著,直到1959年秋才从华中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毕业留校后的熊远著被安排到畜牧场工作。这期间,他接触了畜牧场各种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学到了过去在课堂上不易学到的东西。不久,学校派他参加在湖南望岳召开的“万头猪场”现场研讨会,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种猪选育生涯。

  大器晚成 ,创造业界“唯一”

  与当前不到30岁就已是大学教授的年轻人相比,甚至与同时代的学者相比,熊远著都算是大器晚成。

  因疾病几度休学,29岁的熊远著才从原华中农学院毕业,53岁评为副教授,56岁完成平生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并成为教授。此时他已任教27年。为此,他被人称为大器晚成的科学家。

  上世纪60年代起,熊远著一边教书,一边忙着调查我国的种猪资源。此后的20多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湖北省60多个县市。他还到临近省份及海南、东北、西北各地调查。

  白天,他蹲在农家的猪圈里,测量猪的长、高,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白开水;晚上回到住处,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小心翼翼地整理调查资料,直到深夜。经他整理的`资料,足足装了两竹箱。熊远著等通过对地方猪种类型、特征、源流、分布以及性状形成的条件等详细追踪调查,并对地方猪种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分布与改良区划,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持、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资料。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与其他学者一道,完成了我国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是唯一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成为我国种猪研究重要资料。

  回忆那段经历,熊远著说:“感觉就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学。”更重要的是,那些调查,为他后来开展猪种选育与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肥猪”年代,他育出“瘦肉猪”

  上世纪70年代,香港人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更想吃瘦肉。可内地运过去的肉犹如“丹顶鹤”,只有上面一点红的瘦肉,剩下的全是白白的肥肉,一时在香港市场上少人问津。

  而此时香港几乎是内地换取外汇的唯一市场,生猪则是内地换取外汇的主要商品。

  一个夏夜,熊远著和同事坐在竹床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搞瘦肉猪有什么难的,我们也能搞!”

  领导说,“那好,给你最好的条件,看你能不能把中国的瘦肉猪搞出来?”

  后来,领导给了熊远著1400元,还建了一栋茅草猪舍。就此熊远著与同事开始了培育中国瘦肉猪的艰难历程。

  为了育种,熊远著与同事养了一栋猪舍的母猪和小猪。每天早上,熊远著要去南湖机场附近打湖草,回来煮熟,再加点饲料喂给猪吃。

  这样的猪食,熊远著每天要挑十几担,所以常常累得倒在猪场的床上睡着了。

  选育的道路并不顺利。70年代末,大多数的中国人连肥肉都吃不上,对熊远著培育瘦肉猪这一超前举动,一些人支持,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还断言他不会获得成功。

  有一次,因操作不当,熊远著的猪场培育出了一只“怪猪”,浑身长着长长的“羊毛”,养了六个月只有80斤。许多人嘲讽他:这就是熊教授养的瘦肉猪。一时间,熊远著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退却,“外国人能搞瘦肉猪,我们也能搞!”

  他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当时他的家在汉口,到华农的交通极不方便。为了方便工作,他干脆吃住都在猪场里。为了育种,熊远著很少回家,几乎在猪场里待了16个年头。

  1986年,熊远著与他的研究集体终于成功培育出我国自己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988年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不久,他以“湖北白猪”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优选出高瘦肉率的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1988年,他因此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熊远著已经58岁了

  “杜湖猪”运抵香港后,一度引起轰动。正在大家频频举杯庆祝这一成果时,同事们却发现熊远著失踪了。后来,还是在桌子底下找到了他。这位非常注重形象的科学家,高兴得喝醉了。

  猪棚里走出一个“院士”

  熊远著引进世界名优猪种,在全国规划建立8个瘦肉型猪核心育种场和70余个生产基地,使我国出口商品猪良级率由15.52%上升到90%以上,累计创汇3.6亿美元。

  他的“瘦肉猪”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年产百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规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他由此被尊称为“养猪学里的袁隆平”

  熊远著和他的团队并未在成功面前止步。

  他主持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主持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他带领团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猪氟烷测验、生化遗传标记研究及其单倍型推断鉴别猪应激敏感基因的基础上,提出了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1990年初组建猪资源家系,开展了猪的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的研究;构建了猪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分离了40余个与肌肉生长、肉质、脂肪代谢、繁殖密切相关的新基因和分子标记,为我国开展猪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1999年的,69岁的熊远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执著的事业追求与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养猪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在他看来,猪育种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坚守。他带领团队,跟踪世界猪育种研究前沿开展攻关,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与配套技术、DIV系优良种猪示范推广分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DIV1系持续选育与配套利用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及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开发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先后培养了博士生70余人、硕士50余人、博士后2人,大多成长为我国科研院所的主要学术骨干,部分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养猪学专家。

  以猪为乐,晚年爱上“香猪”

  年轻的时候,熊远著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使得。此外,他还精通诗词。他在上课和演讲时,古诗词名句常脱口而出,令人叹服。

  但自从开始种猪研究后,养猪便成为他最大的乐趣。“每天走进猪棚,我的心情就特别好。”他笑着说,猪棚里小猪的哼哼声,在他听来就是美妙的音乐。

  熊远著爱猪是出了名的。他常在猪棚里,抱起一些小猪崽爱不释手。见此情景,同事们常常忍俊不禁。他还将饲养小猪的猪舍戏称为“幼儿园”。“这些猪可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他的一名同事说。

  如今,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常常走进猪棚,亲自指导饲养和研究工作。

  2015年1月,熊远著院士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于的“瘦肉型杂交香猪的生产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

  香猪是我国本土最珍贵的微小型猪种,肉质鲜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是全世界猪种中最好的,香猪的肌体组织也是动物中与人类最为接近的,易被人体接受。熊远著院士和大龙农业汤卫平共同发明的“瘦肉型杂交香猪良种繁育体系”,不仅保持了普通香猪肉质美味的特色,还使得单头猪的养成时间大大缩短。养殖效益比普通香猪提高了3-4倍,具有很明显的经济优势。

  这项发明让祖国沉睡的一个珍贵猪种,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填补了香猪开发领域的空白。

  年近90岁的熊远著,不言放弃,仍战斗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继续带领团队攀登新的科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