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报名27个创业比赛 往返4地无暇做项目

时间:2021-03-25 19:56:51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大学生报名27个创业比赛 往返4地无暇做项目

  今年6月大学毕业的凯宁,即将迎来他创业以来最繁忙的一个月:一页记满日程的时间表,显示着从8月26日到9月24日需要跑的各种创业大赛的日程,没有一天停歇。

大学生报名27个创业比赛 往返4地无暇做项目

  一个创业孵化器推荐参加的高大上的经济论坛、据说有俞敏洪参加的一个Coco Space活动、校友会的创业路演、一些金融机构组织的创业比赛、企业家协会组织的比赛、杭州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凯宁一口气说出了十几个他将要参加的比赛和活动。

  “就是现在,我还在打着吊瓶奔跑。”他说,有的比赛已经拿到正式的邀请函,有的申请了还在等通知,有的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就被邀请去参加决赛了。

  自创业以来,邀请凯宁参加比赛和活动的电话几乎隔两天就有,“最近天天有,真的快跑晕了。”因为比赛太多,凯宁已记不清楚各个比赛具体的名称和主办方,只能记住举办的时间、地点。

  参加这些活动,凯宁的身份只有一个:大学生创业者。

  忙碌的“跑赛者”

  前半个小时凯宁还在医院里输液,后半个小时就已经在去银行的路上,声音沙哑到话都“快说不清了”。作为一个没有资源和阅历积累的大学生创业者,凯宁把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和路演活动作为自己迅速拿到投资、获得资源和渠道的最好方式。

  “花在各类创业大赛和路演活动的时间甚至远远超出了他们做项目的时间。”一些大赛的评委和投资人,将这些人称为“跑赛者”。

  比凯宁还忙碌奔波的,还有西安美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杜浩宇,今年6月起,他和团队一口气报了27个创业比赛,要完成这些比赛,他需要不停歇地往返于陕西、湖南、广东、天津等地。

  “报名的时候算好了时间,所以时间上没冲突。”杜浩宇说,这些比赛信息大都是在网上搜索得知的,“一搜就能出来好多”。

  对这些创业大赛,杜浩宇坦言,自己最看重的是奖金和评委的名气。“奖金多的自然吸引力大一些,如果有大牌的评委可能会多很多机会。”杜浩宇认为,这是很多创业者参赛需要考量的重点。

  带着这样的标准“跑赛”,他经历了参赛手册就三页打印纸的“水货”比赛,也坐过几十个小时硬座翘课去见优秀的创业导师。为了准备这些比赛,杜浩宇和他的团队成员时常需要熬夜,“凌晨两三点睡,早上七八点起床。”杜浩宇时常形容自己“就像打了鸡血”。有的比赛获了奖,多数比赛的结果都不太理想。

  但通过这些比赛,杜浩宇尝到了“甜头”,认识的新朋友成了他最重要的客户,“不管得不得奖,都值了”。

  大赛满天飞,创业者应接不暇

  一所“211”高校的团委副书记杨坤(化名)最近有些“疲倦”,半年来,他欣喜地看到由政府引导、高校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创业格局已经形成,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太多了”。曾经他在同一时间段动员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就有18个,“现在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有些麻木了。”他说。

  杨坤所说的疲倦,东华大学毕业生蔡三锐感触很深。作为一个在校期间就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大学生,他感觉“现在的创业大赛多得让人应付不过来”。在一个学校组织建立的创业群里,“三天两头就有一个创业大赛启动的信息”,老师发动大家提交项目计划书过去。

  “实在是没精力、没时间参加,现在还养着30多个人呢,我得想着怎么更好地养大家。”蔡三锐说。当然,蔡三锐也不会拒绝所有的创业大赛,“我很实际的,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样的创业大赛该去,什么样的不该去,很清楚”。

  毕业一年多来,蔡三锐参加的都是政府组织的全国性创业大赛。他有几个原则:奖金少还要求入股的,不去;主办方如果不具有权威性或请不到知名“大咖”做评委的,不去;地方性质、行业性质、企业性质的创业比赛,一般不去;影响到企业运营和业务开展的大赛,不去。

  与蔡三锐不同,凯宁跑大赛的忙碌,也在于他的“不取舍”。

  作为被孵化器和所在高新园区重点扶持的对象,凯宁有很多被推荐或邀请参赛和路演的机会,也有很多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举办的讲座邀请他去演讲,这些,凯宁都“来者不拒”。

  “都认识,人家给我面子邀请我,我也得给人家面子,相互捧场。”凯宁坦言,他觉得自己是被塑造出来的一面创业的旗帜,需要去给后来的大学生创业者做示范,自己也需要这样的机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凯宁觉得参赛不仅可以开拓视野、扩宽人脉,还能在了解发展走向的同时,找到未来的合作伙伴。

  在这种参赛理念的指导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凯宁就拿出了两个参赛项目,一个是“Family社区平台”,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与社区养老相结合,一个是“DAFS大连实干者科技”,为独立设计师搭建一个服务平台。

  根据不同创业大赛的主题,凯宁会选择性地抛出不同的项目。

  大浪淘沙还是相互“吹泡泡”?

  虽然是有选择地参赛,但是创业大赛对于创业者的影响,蔡三锐看得很清楚。每一次路演,每一次展示,都可以让自己的项目更加完善,还能得到评委的点评和指点,比如投资界名人徐小平“看好我的项目,这就够了,这些名人说一句肯定的话,我们创业的激情就能涨十分”。蔡三锐认为,创业大赛还有“大浪淘沙”的功能,可以“淘”出哪些人适合创业、哪些人不适合创业,“让适合创业的人找到门路,让没有创业潜质盲目创业的年轻人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大学生创业者刘耀辉时常在创业大赛中见到盲目自信、固执己见的创业者,尽管评委已经告诉其不适合创业,或者不适合马上创业,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业项目是很好的,觉得评委不懂自己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