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本身就是个坑

时间:2020-11-11 15:06:08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创业本身就是个坑

  创业是个坑,还是你自己挖的。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你身边有人在创业,大家都在谈论创业,来一场说干就干的创业,早就不是停留在朋友圈的鸡汤。可在进入创业圈之前,你就该清楚,创业本身就是个坑,除了跳不跳,就是选择用107 B 还是臂力向后翻腾三周抱膝的姿势入坑了。

  创业就像移民,时间会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你敲钟那一秒的辉煌,而为了这一秒,多少人陨落深坑,无缘握锤。

  我们从滴滴的创业故事里挖掘了几个你还没创业就必踩的坑,希望你能来个软着陆。

  你要迈过的第一个坑,是你自己。

  每个创业理念刚开始都会遭到质疑,你要问自己,别人说不行就不行吗?就像别人说你行,你就真行吗?你不需要从旁人嘴里建立自信,反而要对商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关键就在于,你怎么才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没办法。唯一稍微保险的思路就是从自己关注的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沉淀灵感。滴滴 CEO 程伟每次到北京出差都因为打不到车误机到崩溃,这是他的刚需,更是大众的痛点。那个时候出租司机不用智能机,所有人都觉得滴滴不靠谱,程伟也不知道能不能行,他笃信直觉,跟着感觉走了。市场不成熟的时候,才有机会,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觉得可行的时候,市场已经饱和。创业的大前提,是你在有自信的商业判断上冲动一下,不能反过来。

  第二个坑,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无路可走的时候,上天会给你一扇窗。」创业不是心灵鸡汤,你要真信,就别创业了。创业很多时候就是踩中了运气的节点。程伟找不到合伙人,机缘巧合碰到了合适的CTO;好不容易有了司机没订单,2012年底下了场大雪,订单一夜破千;如果没有碰到合伙人,如果没有下雪,如果没有如果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跑得动的最快速度不断试错,打磨产品,做到万事俱备等风来。如果没有滴滴,下雪能成就谁?

  第三个坑,创业项目只要重度垂直,胜算就大。

  “初创要窄小深重”、“精益创业”、“瞄准细分领域快速构建市场壁垒”等创业圈里耳熟能详的纯干货一定让你蠢蠢欲动。一旦开始创业,你在垂直领域里积攒的一点点势能立即就吸引关注。滴滴进入市场的时候有向线上转型的易道用车,形成一定气候的时候对手是拥有大量高粘性用户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定位的服务)平台,如:百度、高德、大众点评,后来选择与腾讯地图合作并打通微信支付(大城市当年就是靠滴滴打车券倒逼用户开通微信支付,微信红包都是后来的事情),然后还有不断用钱去砸的快的,做专车业务的时候还有来自国外的` Uber。没有政府的红头文件,滴滴差点因为司机开车看手机不安全,和涉嫌扰乱车辆管理秩序等多种理由被要求下架。一个在功能上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打车 APP,背后确是惨烈的混业化拼杀。你设想的微创新背后,其实危机四伏, BAT(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的总称)、同行、政府也只是看得见的对手。你们共同的隐形敌人其实是时间,谁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谁才能赢得战役。而滴滴能用光速飞翔,不受时间的束缚,除根植垂直领域,靠的是其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团队超强的执行力,和切入市场的时机。若有丝毫怠慢,即刻就会被快的反超,江湖霸主不再。

  第四个坑,创业者必须是产业精英且经验丰富。

  哪来那么多必须? 脸谱网 没有扎克伯格,苹果没有乔布斯,特斯拉没有马斯克能行吗?他们开始的时候都没什么经验。他们的天赋是眼光和实现想法的能力。你得问问自己,你的公司没了你行不行?真正推动大家向前冲的是你的愿景,实现愿景的瓶颈是你的悟性。工作经验很可能成为你创业失败的原因,在有成熟架构的体系里成功和在市场化野蛮竞争下成功是两回事。成熟企业通过流程化管理将犯错几率最小化,造成节奏拖沓,难有突破。初创企业为了生存则必须高效试错,找到最适合的打法,找到后还要不断迭代。产业精英的创业优势,不是工作经验,而是通过工作积攒的产业洞察、人脉、和资源。滴滴的程伟出身阿里,业务能力偏线下,他通过一个APP完成了传统产业的 O2O蜕变,靠的是把在阿里汲取的互联网思维和线下锻炼的执行力捆绑出可嫁接在新业务上的软实力。他眼光犀利,看准出租车市场疲态带来的机会,同时有能力不断闯关,才造就了现在的滴滴,而这些和工作经验只有间接联系。互联网时代创业,很多市场还没被发现,在这一点上,年轻人作为陪伴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深度用户,眼光更准,初出牛犊不怕虎就是天生优势。

  第五个坑,你必须得有团队。

  诚然,作为创始人/CEO ,你的唯一任务,就是用超人的想法去组装团队。但你的死党、家人、同学的加入往往是希望在情感的基础上获得经济利益,这远远比不上在经济利益基础上建立起的情感走的长远。你不是必须得有团队,而是必须得有好团队。所以有隐患的团队不如没有团队,单打独斗一阵思路会更清晰。碰到心动的合伙人,你问问他们,他们最想要什么?不是在你这里,而是对生活,对人生要什么。然后想想自己怎么给他们想要的。滴滴的程伟能死磕下柳青(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柳传志的女儿),他一定是给了她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其实最后有了梦之队也不够,不信到时候回来琢磨这句话,创业本身是孤独的旅程,和团队无关,创业者都拥有能享受孤独的贵族气质。

  我们只是挖了几个你刚准备创业就会踩到的坑,让你在创业前再思考一次,算是抛砖引玉。创业是心路,是历程,是体验极差的心路历程。在接下来的栏目里我们会讲更多在创业过程中的坑,希望你在深坑之上能一眼见底。

  创业是个坑,真是你自己挖的。

  听,又一个向前翻腾三周半抱膝。

  点评:by 田莉(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作为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和和畅联投公司联合推出的微信创业教育专栏,“深坑之上”系列是我们的创刊号。本期文章的主题是意在站在创业过程的起点上,提示创业者可能遇到的几个困局,帮助他们更加理性的做出创业决策。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话题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创业热潮一浪高于一浪,创业普及率不低,但是高潜质,高成长性的机会型创业企业却明显偏少。如何避免盲目、非理性的创业决策,不仅仅关乎创业企业生成与成长,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创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学术研究中,创业认知与决策研究学者关注“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认为创业意图形成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条件下主观认知过程诱发的结果。研究发现,创业者投身创业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功率很高,但这种估计不仅仅会高于他们感知的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成功率,也高于行业内历史数据所表明的客观成功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常见于创业者人群中认知偏差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例如研究发现,与非创业者相比,创业者在归因时存在自我服务偏差,过度乐观与自信,更关注自身能力而非环境等等。就像开篇写到的“时间会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如果客观理性地评价创业机会,评价机会与个人的匹配性,是投身创业之前的第一个关键决策。

  其次,文中提到了市场进入速度和以及进入之后,如何累积组织能力的话题。传统的竞争战略中提到,新创企业经常选择从聚焦战略进入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垂直纵深发展。但是,如果这个细分市场有盈利空间,很快便会招来在位企业的报复性反击。就向滴滴进入市场后,面对行业内各种竞争对手间的混战一样。此时,一方面需要快速迭代,抢在机会窗口被大量复制之前跑赢市场,另一方面还要累积资源和团队能力,进行协同成长,形成相互支撑。

  再次,本文提到了先前经验对投身创业和创业成功的影响。这是创业研究的新特质论中关注已久的话题。先前经验的多寡和质量(行业或创业经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你实现创业梦想,是“行业精英”还是“初生毛犊”能够引领风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至少我们都认同“在有成熟架构的体系里成功和在市场化野蛮竞争下成功是两回事”,那么如何转化先前经验中有效的成分,并快速调整经验带来的认知惰性,恐怕更为关键。

  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活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变得更高,远远超出了单个创业者的驾驭能力,因此团队创业成为了主流,创业研究也因此从关注创业者个体转化为研究创业团队,相关的研究主题从创业团队的构成分析到团队成员间的冲突互动过程,以及这些如何影响创业绩效等可谓层出不穷,极大的丰富了创业研究的视角。本文抛出几个有趣的观点,例如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来得牢靠,这启发研究者从社会隶属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创业团队匹配,可能比单纯地分析团队成员间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或者行业职能经验的匹配,更可能解释创业成功。

  综上,希望本文中提到的几个有趣的现象,不仅仅可以启发创业者,也能够帮助创业学者们有效的链接现象与理论,增进研究对现实的解释力度。总之,创业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创业本身就是个坑】相关文章:

1.创业路上的那些坑

2.让你远离创业路上那些坑

3.创业失败的四大坑

4.创业公司应该如何避免招到坑队友

5.创业营销人其实就是野兽

6.刘敏:创业就是不断试错

7.要成功创业就是不走寻常路创业

8.创业成功的秘籍就是信自己

9.哲理故事:创业比的就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