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锦米与薛新茂的创业史

时间:2021-04-26 19:17:12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福锦米与薛新茂的创业史

陕西福锦米业公司总经理薛新茂向特困群众发放大米、面、油情景

  创业,是很多年轻人心中涌动的梦想。但是,创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西安市市长陈宝根说,“未来的西安是一座创业型城市”,西安这座城市为广大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西安,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怎样走向成功之路?在令人羡慕的业绩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个创业者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更要面对随时不可预测的风暴和暗礁,一个企业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锤炼,才会逐渐走向成熟,而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创业者的恒心、耐力。近日,记者专访了陕西福锦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新茂,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心经”。

  决心 改变命运的关键是不抱怨

  “家里有四个孩子,我是老三,小时候一直都吃苞谷面,吃白面馍,那是逢年过节才有的奢侈品。”薛新茂说,在童年的记忆里他家的经济状况一直都入不敷出,每年都要向生产队借钱借粮过日子,一年辛苦劳作下来,所有的辛苦劳动都不够给生产队还债。

  薛新茂1968年6月出生于陕西大荔县一个普通庄户人家,中学毕业后,他跟着哥哥来到西安打工。那时候,哥哥开了一家饭店,薛新茂就在店里做勤杂工。家境贫困这个现状是现实存在的,但在薛新茂看来,这一切都没有啥好抱怨的,“命运给咱安排了啥,咱就接受啥,你得看清楚现实,再寻找改变的方法。”薛新茂说,在他人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接受现实,不抱怨。因为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是为自己的不如意寻找借口而已。

  1987年,陕西省的市场经济开始出现萌动,议价粮油店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城市居民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自由购买大米、面粉、食用油,这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薛新茂的哥哥顺势而为,开起了一家议价粮油店。回忆起往事,薛新茂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一袋50斤的大米七块五毛钱,一袋富强粉是十一块七毛五,菜子油是八毛二分钱一斤。”

  在粮油店里,薛新茂看到了粮食市场的蓬勃发展,他觉得开粮油店将在粮油店里,薛新茂看到了粮食市场的蓬勃发展,他觉得开粮油店将是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自己也能从粮油市场中赚取到利润。

  在哥哥的粮油店打工了四年多之后,1991年,薛新茂在胡家庙开起了一家小粮油店。他的创业之路由此展开,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经历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恒心 吃苦是创业的必修课

  1991年对薛新茂来说是不普通的一年。这一年,他先是结了婚,而后创业。开粮油店就是把外地的米面油批发回来,然后转手以市场价格卖出去。在这样近乎原始的商业运作模式下,薛新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人人都看到当老板好,很少有人看到在成为老板之前的付出。”薛新茂说,自己在开粮油店的初期,为了节省成本,一个人连运输、装卸、送货的活都干了,那种劳累和辛苦,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够体会的。

  “创业初期,钱都是省出来的。”为了省钱,薛新茂蹬着三轮车把满满一车食用油从鱼化寨拉到红旗厂,每天两趟;再把一车700斤的大米从胡家庙拉到红旗厂。“每当遇到上坡的时候,我都得给自己鼓劲,不能松劲,一定得上去,撑不住那就完了,因为咱没有后路!”

  薛新茂说,当年为了省3块钱,他自己去卸一车的面粉。还是为了省钱,他一个人把一卡车的食用油卸下来,一桶油400斤,一车有60桶,每一桶油都是要把它小心翼翼从车上卸下来,然后放倒在地滚动几十米,再自己把它竖起来。

  不管刮风下雨,薛新茂每天都在这条上百里的道路上卖力地蹬着三轮车。创业期间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小企业是赚得起、赔不起。”薛新茂说,为了降低赔钱的概率,自己只能是缩衣节食、亲历亲为。他向记者讲起1994年到东北降低赔钱的概率,自己只能是缩衣节食、亲历亲为。他向记者讲起1994年到东北去批发大米的经历,他说,那年买不到座票,他硬是从西安一路站到了北京,实在是扛不住了,下了火车就在北京火车站的站台上铺了几张报纸睡了几个小时。从北京到哈尔滨也没有座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躺在了硬座车厢的座位底下,虽然旁边都坐满了人,但是他很快就睡熟了。

  在哈尔滨监督把大米往火车上装的时候,薛新茂说自己几乎抵挡不住东北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那寒风不是钻进来的,是直接灌到你的身上。”

  “现在回头想起那时候的辛苦程度,真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薛新茂说,他从自身的经历得出,人的潜力、潜能有无限可能,只要你去坚持,一切皆有可能。

  耐心 享受从小做大的过程

  做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每个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必然会遇到的问题。1994年,薛新茂辛辛苦苦从东北采购到了优质的大米,这些大米也顺利运抵到了西安。但是,由于没有仓储经验,这些含水量偏高的大米在第二年5月突然都发霉了。

  一次赔了几十万,这对任何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小事。薛新茂麻利地把入库存放费用交清,把这些发霉的大米以低价卖给了一家养殖厂,当做养猪的饲料用。这期间,薛新茂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人生危机”,生意赔了还要不要做下去?如此劳而无功,自己的努力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经过短暂的迷茫,薛新茂再一次找到了自己做好生意的关键点:标准化。他很快按照工业化食品加工的流程,设计了日产100吨的加工大米生产线,从而改写了陕西大米没有质量标准的历史。

  1996年春,薛新茂一次到广州出差,他发现当地市场上有许多小袋米销售。这一意外的发现让他非常欣喜,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袋米将逐渐推出市民阶层销售市场,以家庭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将会对大米有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精细要求。

  1996年8月,薛新茂在陕西工商局注册了陕西福锦米业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福锦”牌大米商标。为了搞好确保大米加工的质量和数量,薛新茂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来到广东湛江,高薪邀请当地安装加工大幕设备的工程师来加盟。经过他的诚心邀请,工程师来到西安为福锦米业安装了一条生产线,当时,这代表了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大米加工的先进技术。

  自此,福锦米业进入了稳定发展期。

  精心 从种植源头开展“订单农业”

  进入2000年之后,薛新茂发现,仅仅是简单的加工,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对粮食精细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