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就能挣几十万 最该培训的就是培训行业

时间:2021-04-05 13:08:45 创业资讯 我要投稿

一堂课就能挣几十万 最该培训的就是培训行业

    云南省演讲学会会长蔡朝东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经常坐飞机到处演讲的他,有一次在机场候机楼看正在播放的培训光碟,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一位年轻培训师在讲述如何提高知名度,他教人一招,说每次赶飞机都不要按时进飞机,就在外边等着,等广播喊三次再进去。计算一下,每广播一次就等于做了一次宣传,一年去飞机场多少次,就有多少次宣传。

一堂课就能挣几十万 最该培训的就是培训行业

管理类培训:大师林立 产业弱势

蔡朝东看完就连连摇头:“这是教人做人,还是教人不诚信?我们都赶过飞机,哪个晚来了,得耽误多少事?机场一遍遍的广播,我们用这种方法去提高大家知名度?这真是在误人子弟啊。”

因为讲演理解万岁而为人熟悉的蔡朝东两年前无意中踏进培训业,涉足不久,他就发现很多怪象,军人出身的他感到“其实最需要培训的就是培训行业本身”,于是当有人请他来参加5月在深圳举行的全国培训行业联合会筹建大会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与他同时抵达深圳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此外还有60多名培训师从全国各地赶来,大家聚在一起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目前这个行业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问题,有的培训机构在教授别人的时候,自己却一塌糊涂,这个新兴的行业亟待成立一个行业协会来整肃和规范这个行业,而且“最大的任务除了规范之外,还要整肃、打假”。

一堂课就能挣几十万

培训市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企业家们开始重视企业管理技能、人际沟通交流、员工职业化训练等问题。有业界人士回忆说,“在当时的珠三角,很多企业家的车里,随时都在放一些关于企业培训的CD,他们一听就是好几遍”。

陈安之就是在那个时代出名的,他给中国企业界带来了新的观念——学习的观念。就在那个时代,MBA席卷整个中国大地,以至于当时的媒体对MBA用了“泛滥”这个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培训业开始分化,高级培训,即高层次的单一项目培训在企业走红。特别是随着私营企业的壮大,港台和海外一些培训企业陆续开业,培训热从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开始向全国蔓延。

有人做过一个测算,中国的培训机构有18万家,培训业产值数以亿计,所谓的高层次的单一项目培训开始成为一个暴利行业。和全国 300多家培训企业一直保持联系的毕行之说,“有些老师一张口就是8000元,其他的老师听到这个价格,就开始至少要一万六,甚至要两万,还有可能更多 ”。

还有人回忆说,“记得那个年代,有的培训师的一堂公开课,就能挣60万元”。

来自台湾的黄小姐参加了某培训机构的培训,上了一个月的课后,一次偶然与同学聊天,才知道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自己却比其他人多交了5000元。后来才知道,这是讲师在临上课时将授课费抬高造成的。

有人分析,很多培训公司都是白手起家,或者投入很少的资本就可营业。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小、数量多,“大市场,小作坊”,“对缝赚差价”“倒买倒卖”等小商小贩行为频繁上演,很多企业因此自嘲“促成的婚姻千千万,自己还是‘单身汉’”。

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院长杨思卓坦承自己是深圳第一个买了宝马的培训师,当时《深圳特区报》的文章标题就是“买宝马的教授”。这位年过半百的早期培训人说,自己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狂抓钱,不给钱不讲,因为时间就那么点。一旦火了,就提高价格,在疯狂的物欲阶段之后,才开始反思,真正的快乐,并不是赚钱和花钱,真正的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培训成果,成为别人表现出来的业绩和思想。

“大师”林立的弱势产业面临重新洗牌

一身西装、满面笑容,走上讲台后妙语连珠、信心爆棚,这是当下各类培训师给人的初步印象。培训师自我介绍时,也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十大培训师”、“某某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培训师”,要么就是实战派、江湖派、学院派,动辄就以大师自诩,对此深恶痛绝的毕行之说,“看自我介绍,也就那些称谓,没有其他,你也最著名他也最著名,都是培训界自己给自己穿马甲,穿上马甲后都一样了”。

头衔报过之后,再听内容。很多培训师一到讲台上就开始不断做秀,通过极富魅力的语言表现力、煽动人心的.肢体动作,加上头晕目的视听效果,以现场布置、音乐氛围让人觉得课程非常棒,可实用的东西并不多。这些只有空洞的理论,缺乏实战经验的课程很难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