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故事:孔明灯大王是如何诞生?

时间:2021-03-13 16:27:46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80后创业故事:孔明灯大王是如何诞生?

  一位出身寒门的80后,只用了5年时间,就从负债5万多元华丽转身为亿万富翁。这不是小说,而是发生在刘鹏飞身上的真实故事。

80后创业故事:孔明灯大王是如何诞生?

  刘鹏飞出生在江西宁都的一个农民家庭,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一家6口居住在一栋破旧的黄泥房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上小学开始,刘鹏飞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大人干农活,然后再做作业。

  刘鹏飞早熟,上高中后,家境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他纠结于一家人的生计,时常咬牙告诉自己:以后要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有时候,他会在夏日午时跑到烈日下呆呆站立,任由暴晒;他会在傍晚跑到田地里,任由蚊子叮咬不逃避。他认为,像他这样的穷孩子,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有可能今后在社会上立足。

  初露经商天赋

  2002年,刘鹏飞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虽然上了二本线,但他对录取院校不满意,没去报到。为了赚钱复读,他南下广东找工作,四处碰壁。

  干苦力赚了点钱后,他回家复读了半年,再次参加高考。这一回,成绩反而比头一年更差了。最终,他被江西九江学院商学院录取,他决定去报到。

  家里培养出了个大学生,本是件大喜事,但7000多元的学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一家人东拼西凑,只凑了4000多元。

  在广东待过半年、领略过商业魔力的刘鹏飞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学校申请推迟一个月报到,用这4000多元钱去“钱生钱”,自力更生把学费赚出来。新生报到后得购置生活用品,他认为校园里大有商机。

  于是,刘鹏飞用那4000多元血汗钱采购了一批脸盆、水桶和锁具,在大学校园里摆起了地摊,一个多月后,不仅学费凑够了,还略有盈余。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后,他实现了“产业升级”,做起了“旅行社生意”。他拉来几个要好的同学、师弟帮忙,在校园里召集学生组建旅行团,包车到庐山等景点旅游,投资回报率上了个新台阶。

  就这样,刘鹏飞半工半读,读完了他的大学。4年间,他的家庭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变故:父亲得癌症去世了,治病期间欠下了5万多元债务。

  2007年夏天,刘鹏飞毕业了。他学的专业是金融学,同学们都齐刷刷地进银行等对口单位捧铁饭碗,能力强、有门路的,甚至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而刘鹏飞却不想随大流。他认为大城市不适合自己这样学历、背景都毫无优势的人去发展。他想自己去沿海城市闯闯。在《新闻联播》上,他看到世界上近90%的圣诞礼品来自义乌,又从图书馆查到,每天这里有1000多个货柜发往世界各地。他觉得这个地方肯定有更多的机会,于是就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奔向义乌。

  到义乌后,身无分文的刘鹏飞步行找到了一位在此打工的朋友,暂时安顿下来。第二天,他就开始走街串巷找工作,最终被一家外贸公司聘为销售员,包吃包住,月薪1400元。

  “先把帽子扔过墙”

  一天晚上,刘鹏飞和女友在义乌梅湖公园散步,发现路人都在驻足仰望。刘鹏飞抬头一看,只见空中飘着几个发光的灯笼,疑似“天外来客”。两个没见过孔明灯的年轻人顿时感觉新奇又兴奋。望着望着,刘鹏飞突然来了灵感。

  第二天,刘鹏飞走进令人眼花乱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发现卖孔明灯的店只有三四家。这个发现让他颇感意外。回到家,他又开始上网查询,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境资源三个平台都没有人卖孔明灯,但用谷歌搜索,国外却有人在求购孔明灯。

  刘鹏飞分析,这种“新、奇、特”产品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很适合他去做。首先是做的厂家不多,竞争不激烈,行业不成熟;其次是利润高,投资不大,做起来又简单;最后是国外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做外单肯定赚钱最快,因为以“柜”为单位的走货,比小单内销批发更有效率。

  只用了两天,他就认定孔明灯是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1400元工资后,刘鹏飞跟老板说了“拜拜”。他用其中的400元进了100多只孔明灯,开起了专卖孔明灯的网店。由于手头存货不多,他多数时候都是等客户下单后,才到市场上采购、发货。一个月下来,他竟然赚了3000多元。初尝甜头的刘鹏飞,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紧接着,一个大单从天而降:一家温州的贸易公司有意把一笔20万元的业务交给他,但这家公司提出想现场考察一下刘鹏飞的“公司”。

  这可把刘鹏飞急坏了,因为他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他住的出租屋,由一个位于6楼的洗手间改造而成,月租600元。刘鹏飞四处打听,找到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和一座小厂房,临时租用一天,想在温州客户到访时“演一出戏”。

  几天后,客户如约而至,刘鹏飞却突然后悔了。他觉得这样欺骗对方,不符合自己的做人原则,而且说不定中间就会露馅。于是他鼓起勇气,把自己的“阴谋”向客户和盘托出,不料客户不仅没有拂袖而去,反而深受感动,认为他如此诚实,值得相信。

  孔明灯的生产难度并不大,刘鹏飞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这笔业务,净赚了10万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7年10月,刘鹏飞在老家江西成立了以生产孔明灯为主的飞天灯具厂。销售在义乌、生产在江西,全家老小一起动手,每天最多生产500只。

  2008年,他陆续在仙居、义乌、金华等地建立6家工厂,以满足更多的订单需求。

  2008年12月,飞天灯具厂完成400万只孔明灯的销售量,销售额达20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孔明灯龙头企业。

  “有了项目就赶紧做,这叫‘先把帽子扔过墙’。”刘鹏飞说。

  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孔明灯大王”,刘鹏飞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鸡蛋放进不同的筐里

  如果你以为刘鹏飞会满足于这份成功,那就错了。在他看来,孔明灯只是为他打开了创业的一扇门,门后的“无限风光在险峰”,才是他更感兴趣的。“赚了这么多钱,不如创造更大的价值。”当刘鹏飞发现在孔明灯领域能超越的只有自己时,他决定,重新找块地方施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