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店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0-11-03 15:40:33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二元店的创业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二姐夫现在提倡大学生创业,因为08下半年的经融危机,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普遍存在,据官方统计,杭州去年下半年大学生应聘人数达到1000多万,而应聘的岗位才1万多个.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协调,那剩下的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呢?是不是大学生真的那么有无助呢? .

二元店的创业故事

  我二姐夫是山西林县人,在山西的人都知道,林县的穷,林县的很多年青人都从那里走了出来,到山西的各个地方去讨生活。

  我二姐夫十几岁就出来讨生活了,在太原给人家看店,卖衣服,卖小吃,当时是九几年,生活很苦,一个月辛苦下来挣不了几个钱。

  成家后,到了我们太谷,组织了几个林县人做装修生意,生意也不是很好,很多时候做完了活不给钱。有一次给人装修完后,因为工程比较大,东家是县里的混混,家里有钱,就是不想给,想赖账。不得已,我二姐夫找了几个人,把那人叫了出来,没想到,那家伙腰里捌着刀,把我二姐夫他们所有的人都给捅了,当时在我们县这件事情很轰动。另

  伤好后,我二姐夫也没有什么干的,休息了一段时间,可是休息下来后,日子却过得越来越难。

  那时就到了07年初,他林县那边有亲戚开了个二元店,发现生意很好,于是让他也弄一个,可是钱从如来?不得已亲戚借,朋友借,借了8万元,在山西选了个没有2元店的地方,做起了2元超市。

  虽然选的地方不在县城,可是生意好得出奇,一天能卖到2000多元,为了降底成本,他亲自去石家庄进了几回货,然后跟厂家谈,慢慢把进货渠道攻了下来,成本大大降底。第一年就回了本,还挣了不少。

  08年一开春,看到2元店生意这么好,他又动了开分店的念头,人们看到他去年把钱都还了,相信这生意不错,这一次借钱更痛快,加上07年挣上的钱,很快就又开了两个店,现在每天忙得家都回不去,吃在火车上,睡在火车上,好几个点的跑。

  前几天打电话,他说他现在已经还了好几万的款了,很快就可以还完,到时候挣下的,就全是利润,据他讲一年三个店怎么也在20万以上的赢利。

  他跟我说,要想创业,首先一点是选好行业,第二是要能吃苦。有的行业一进入就可以挣钱,有的行业培养上几年的市场都不一定有收入,创业更要选好行业,因为创业者一般都没有多大的资本;吃苦么,他说如果没有一次次去跑上家,成本降不下来,另外2元店一般从早上一直要开到晚上10点多,关门后才打扫,当时资金紧张,就他和他弟弟,两个人,一天的工作量很大,挣的是辛苦钱,没有辛苦哪来的钱?

 

  修记2元店的创业故事

  2003年初春。

  济南的凌晨三点是刺骨的寒。

  像被闹钟叫醒一样,修庆生准时从温暖的被窝里翻身爬起。

  生火,烧水,一切如程序般重复进行。偶尔抬头看看出租屋窗外漆黑的天,他也会觉得片刻的茫然,然而,这种瞬间的情绪很快又被忙碌所冲散。

  修庆生笑言,那是他一生中最落魄的时光。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烧开水,卖给附近服装市场的摊主。每天二百多瓶,每瓶4角钱,是他整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也是他东山再起的希望。

  窗外渐渐泛起了灰黯的白。修庆生有刹那的恍惚,仿佛重回一年前的那段时光。

  2001年9月,兵败保定的修庆生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出济南火车站。少年离家,从故乡福建到河北保定,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开过小饭店,卖过服装,经营过小商品,几经起落,最风光的时候,也曾手握几十万资产。然而,商海永远暗流汹涌,终于,当失败的打击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决定离开保定另谋发展。

  带着仅剩的2000元钱,修庆生来到了济南,继续做起自己熟悉的服装生意。可命运再次和修庆生开了个玩笑,由于产品积压,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上了身上所有的资金。

  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绝望,修庆生边烧开水维生,边思考着自己的出路。很快,他便注意到,济南市场上有人在开一种“一元店”。这种小店里经营的产品五花八门,从生活用品到小工艺品,价格都是一元钱。同时,他也注意到,“一元店”的经营亦喜亦忧,喜的是由于价格便宜,确实吸引了不少顾客,忧的是店内的产品质量低劣,不足以形成持续的消费。

  如果把“一元店”升级成“二元店”,情况会怎样?

  当这个想法在脑海中出现,修庆生的天亮了。二元的价格,既同样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又扩大了商品的选择空间。当烧开水的收入攒到了一万余元,修庆生果断地拿出所有资金,加上借来的5000元钱,开起了济南第一家“二元店”。

  十余年种种失意的过往,从此已成前尘。

  生意是做出来的

  修庆生的第一家“二元店”,开在市场旁喧嚣而杂乱的马路边,面积只有14平方米。经营品种包括日用品、饰品、工艺品等。

  然而,“二元店”在开业后很长时间内,生意一直冷清。“一元店”给了修庆生灵感,却也甩给他一个沉重的包袱:产品质量低劣,已经成为一种成见,被消费者复制到“二元店”身上。

  货源,还是货源!修庆生思考再三,发现这是“二元店”成败的关键。之前他店里的商品,大多是从当地的批发市场上进货,无论是品种、价格、质量上都不具备优势。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走出去,从商品的源头也就是生产厂家寻找货源。

  十余年的经商生涯,让修庆生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山西有陶瓷制品的生产厂家,塑料制品集中在浙江,义乌是百货的集散地……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渠道梳理了一遍,修庆生出发了。

  手里的资金实在是太少了,为了能多进些货,修庆生坐最便宜的绿皮车,每天只在路边吃碗最便宜的面,然而对于这些做惯了大生意的厂家而言,修庆生这个客户依然太小了。当听到他要货的数量,厂家的业务员甚至连谈也不肯和他谈。

  修庆生并不气馁,一次次地找到厂家,一次次地要求进货,终于,厂家被他磨得没了耐性,索性批给他几箱货,只求他不再找麻烦。“当时人家就是为了打发我走人,然而这也正是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