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创业故事

时间:2022-03-22 17:25:10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1号店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既是讲述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告诉大家创业当中的技巧,经验和点子,让后来者学习和借鉴,针对自身情况,来进行结合或者借鉴达到创业目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号店创业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号店创业故事

  不愿做“螺丝钉”将来欲独立上市

  艰难起飞

  他坦言,诸多弯路、挫折逼着他们想办法,去找做电子商务的正确方式。

  于刚一开始把一切想象得很美。但很多东西并不如他所设想的。

  2008年7月11日,1号店正式上线。这一天,其总订单量仅为10余个,“而且都是我们员工自己下的测试订单”。

  于刚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当时,他有一种很强的挫折感。

  事后,于刚总结,1号店走的弯路很多,甚至刚上线就走歪了。在上线之前,1号店已经花费了100余万用于推广。

  “传统超市推广一般用海报和销售目录。”于刚介绍,看到其他企业做得很好,1号店亦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本销售目录,“印了10多本,一本10块钱。”

  于刚自己带着员工,跑到小区、地铁站、写字楼附近散发目录。“我们想着订单会像雪花一样飞来。”但于刚和他的团队等来的结果却与之有着天壤之别。其后印制并散发出去的海报也同样以失败告终。

  而此时,金融危机也开始在中国弥漫开来,1号店甚至连为礼品公司做额外包装的活儿都接。每月的营业额只有数十万元。

  他坦言,诸多弯路、挫折逼着他们想办法,去找做电子商务的正确方式。

  此时的于刚,尚未真正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1号店。等他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时,1号店果断停掉所有的线下推广。

  此后,1号店先后在天涯网开通了天涯1号店,与新浪家居购物频道进行合作,并密集与很多游戏网站、社交网站和门户网站合作,甚至与竞争对手交换流量。与此同时,1号店开始频繁策划线上活动。

  在此之后,1号店的用户量和转换率每天都有大的变化。

  “订单量上来了,这时才有了做电子商务的感觉。”于刚向理财周报记者说道,创立之初,1号店的库存周转期“接近60天”,现在则已经降至20余天。

  于刚和他的搭档们终于初尝甜果,1号店的用户数从1万做到10万,他们用了半年,再过半年之后,其用户数已经达到100万。而于刚给理财周报记者提供的1号店最新用户数量已经达2400万。

  “第一年的转换率不到一个百分点,但现在上海地区转换率已经超过10%。”

  1号店的规模在迅速扩张。

  2008年,1号店的销售收入为417万元;一年之后,其销售收入已翻至4600万元;2010年则为8.05亿元,而去年则做了27.4亿。而据于刚微博透露,2012年7月周年庆期间一个月的销售数据已经超过2010年的8.05亿元。前四年累计增长657倍。

  尽管,1号店在过去4年多在销售规模上突飞猛进,犹如一匹脱缰的黑马。但和同行一样,这家电商企业,也还没有实现盈利。

  于刚并不太愿意对1号店今年的销售数据做进一步的透露,对于1号店何时能够实现盈利,他表示自己不做类似的预测,这与企业的战略相关。他认为,当前相比于盈利,迅速扩大规模更为重要。

  引入平安

  于刚称,平安给1号店带来顾客价值,及品牌支持。

  电子商务行业逐年爆发式增长,在零售市场占比也在逐渐攀升。几乎很少有人怀疑,其未来市场的膨胀。

  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电商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比率为4.3%,而今年11月11日,这一占比甚至高达30%。

  “将来电商占比超过30%是肯定。”于刚对于1号店所在的市场非常乐观。

  然而,同样乐观的不只是于刚。12月3日刚刚完成国美电商整合的“国美在线”提出在2015年完成“千亿”规模。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同样把目标定在“千亿”。

  作为近年来上升势头最快的电商企业,于刚当然是有“野心”的。“我1号店的使命,将来是要全品类、覆盖全中国。”于刚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不过,电商行业是一个高投入行业,其发展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电商在物流、系统、人才及供应链上投入都是巨大的。”北京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介绍。

  渴望迅速扩大规模的1号店,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这并非于刚和刘峻岭等创业团队成员所能解决的。

  于刚告诉理财周报记者,1号店如果没能走到前几名,就会被边缘化。所以它要快速发展,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资金支持。

  于是,自2010年以来,1号店相继引入平安集团和沃尔玛两家战略投资者。

  2010年4月,平安集团入股1号店。在接受理财周报采访时,于刚并不愿意谈及此次融资细节。而据WIND数据显示,平安集团此次收购了1号店约80%的股权。

  于刚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他寻找投资者,感兴趣的除了对方的资金支持,还有其给1号店带来的战略价值,“他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帮助。”

  “如果对方看中我们,只看我们能否上市,能否给他赚钱,我们就没兴趣了。”于刚说道。

  对于为何选择平安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于刚称,平安给1号店带来顾客价值,及品牌支持。

  一名接近1号店的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1号店早期引进平安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看中平安客户资源。由于1号店与平安万里通合作,平安信用卡客户可以用积分在1号店购买商品,并享受一定折扣。

  正是这一合作,使得1号店在2010年开始,用户量与销售收入均加速增长。

  而随着平安,以及其后的沃尔玛入股1号店,于刚和刘峻岭等管理层早早放弃了公司的控股权。

  外界对此充满疑问,于刚却表现得很坦然。他不想1号店被边缘化,他需要融资实现快速发展,而要实现这些,他必须让出股权。

  “用股权换资金。如果融资的结果是把公司做成,那不在乎我股权多少。正如马云,他持有阿里巴巴的股份也不高,但没有人怀疑他的贡献。”于刚甚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沃尔玛控股

  “1号店依然是独立运营,不会有太大调整,将来还要独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