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君:从国企人事科科员到劳动咨询公司董事长

时间:2020-10-09 16:52:38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郭燕君:从国企人事科科员到劳动咨询公司董事长

  “用工告别僵滞我们离梦想很近”

郭燕君:从国企人事科科员到劳动咨询公司董事长

  已经从事劳动关系工作20多年的郭燕君笑言自己这么多年只读了一部劳动法。

  而就是这部不断修订和完善的法律,在给社会带来新风气的同时,也带给她新的机会,让她看清了梦想的道路。

  在生活的洪流中,任何人都是渺小的,但总有一些人能在翻滚的浪潮中看到属于自己的风帆。

  尽管一直都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46岁的郭燕君在职业生涯中的角色却从一名国企的劳动人事科普通科员变为一家劳动咨询公司的董事长。身份的不断转换让她经历了这个行业在中国最深刻的变革,自己的梦想也在这些变革中慢慢清晰。如今,她和她的工作团队正在为“成为中国的劳动关系管理专家”而努力。

  在北三环的一座写字楼里,郭燕君和她的同事每天都在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劳动纠纷解决方案而忙碌着。工作室里的员工并没像人们常见的那样坐在一个又一个格子里,而是一个让他们彼此都看得见对方的开放式工作环境。郭燕君说:“我们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与人沟通,大家在工作中的交流起码也要自由和谐。”

  这家公司从2003年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帮助30余家大型企业进行了劳动关系调整,客户包括了微软、诺基亚、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公司在内的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对于郭燕君来说,如今的精彩生活是当年自己高考前选择劳动人事专业以及毕业后进入这一行业时从没想过的。她说年轻时的自己跟上世纪80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单纯,因为生活平淡无奇,所以知道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慢慢来。

  上世纪80年代:成为人事科“干部”

  很少遇到有人辞职或调动

  学生时代的郭燕君成绩优异,班长一当就是好几年。

  许多年后她觉得,自己从小就喜欢与人沟通跟今天能从事这份工作有很大关系。顺利通过高考,她成为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专业的一名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其实并没有太多考虑,且当时学起来也不是很感兴趣。”在我国恢复高考初期,人们对于走进大学、对学习机会的渴望远远大于对专业的了解。

  完成四年学业后,1983年,郭燕君顺利被安排进入北京塑料制品厂劳动人事科工作。当时的大学生进入工厂通过考核便开始从事管理工作,两年后也转成了“干部”身份,这让在厂里干了多年的老工人羡慕不已。而这种职位上的优越感终究改变不了工作内容的枯燥与繁琐。每天她早起出门坐上开往厂里的班车,进了办公室就开始跟员工的工资数打交道,工作强度不大,不忙时就看看报纸,等下班时再坐班车回家,吃完晚饭看看书就到了睡觉时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人们如果想换工作,首先需要有组织调令,然后再看接收单位是否有分配名额,整个社会的用工情况处于僵滞状态。“不像现在,想上哪工作都可以,那时的人员基本没有流动。”即便郭燕君从事的是劳动人事工作,当年也很少遇到有人辞职或被调进来的情况。

  那时全中国每个工厂从学徒工到厂长,都在严格执行八级工资制度,而一个小小的科室职员能有多大力量改变?没有人生定位,没有职业规划,只想好好做事,思维方式几乎一成不变。但郭燕君觉得,尽管那时人们每天生活两点一线、平淡如水,但大家的认真劲则是今天社会上少有的。“在这个制度下,没人要求你创新,也不需要这么做。只有到了月底算工资时比较忙,有时需要连夜加班,但没人有怨言,因为这就是你该做的。”

  那时,还没人听说过“加班费”这个词。但“加班”是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和能否得到“倒休”机会的重要筹码。“闭着眼睛仍能很快按对计算器”是郭燕君在那时练下的功夫。

  梦想在哪里?自己也不知道,只觉得跟着大家一步步往上走,一年年慢慢熬,就是惟一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合并

  4块钱的`不公导致突然辞职

  尽管生活平淡无奇,但努力工作的人终究会得到回报。

  1988年,已经在劳动人事科工作了5年的郭燕君在老科长退休后,坐上了领导的位子。这样的升职在别人眼中好像坐火箭般迅速,就连她自己也觉得除了有自己努力的原因外,还有国企用工制度的时代原因。

  当了领导以后,郭燕君更容易跟全厂职工打交道。性格随和,喜爱交流让她与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大家之间的交流很单纯,并非想象中的上下级关系。”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吹进郭燕君的单位,因为要引进日本先进机器设备,所以厂里要派部分职工去当地学习两年。员工们听说有出国机会,个个都变得很兴奋,这个纯白色的工厂也好像被注入了鲜艳的色彩。虽然郭燕君只是负责人员输出工作,但因为自己工作不再只是算工资、发劳保,也觉得眼界变得开阔了。

  厂里一批工人在邻国度过了两年海外生活后顺利归来,他们给同事带回来了项链、衣服等当地商品。而在当时物质仍很匮乏的国内,郭燕君则还在为买一双白色的皮鞋而转遍北京所有商场。看到同事给自己带回来的礼物,她第一次对“走出去”有了强烈的感受。此后,对外合作变得频繁,郭燕君仍在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

  出乎她和厂里人意料的是,一成不变的工作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时,自己的单位赶上“狼来了”。

  1993年,雪花冰箱厂要并购北京塑料制品厂的消息在全厂传开。

  从来不对未来担忧的工人们一听到改革的风声开始害怕。“场址没变,但来了许多新工人,换了新领导,他们是要来吃我们吗?”在这里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的反应最强烈。

  改变意味着强者胜、弱者汰。一场并购引起了全厂的轩然大波,但塑料制品厂的人当时并不知道,全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在进行并购重组,他们只不过是这场波澜中一朵微小的浪花,而郭燕君则是其中更加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但这滴水决定不再跟随曾经平稳的波浪。并购刚刚结束,她便离开了这家新组建的工厂。

  用现在的眼光再去评判当年辞职的原因,郭燕君觉得挺好笑。

  合并之后,新单位的劳动人事科由两个单位的原职工共同组成,领导由对方来担任。同一个部门,但郭燕君和原塑料厂老同事的工资却比对方同级职工低了半级——少了4块钱。工作了10年,她第一次感觉到不公平,是工作量减了还是工作完成得不好?找不到原因,于是她带着同事找到新领导想要个说法,但对方只用一句“这是厂里的决定,必须执行”来回复他们。

  因为工资待遇的不公平问题,使得曾经在工作上拥有强烈优越感的郭燕君猛然间感受到挫折。“回到办公室,我就写了辞职报告。”一向好脾气的郭燕君这次没给自己留退路,突然的辞职让周围人大吃一惊。

  “回到家,一跟父母说,他们都觉得我疯了。”她扔了铁饭碗,身后也没有新的工作等待自己,但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

  “因为工资爆发了人们对公平的追求,因此即使离职决定有点一时冲动自己也不后悔。”郭燕君说自己这次辞职是自己目前所做过的最快决定,而她始终相信“人若多虑则无志”。

  随后她决定背起行囊,离开北京去南方城市旅行散心。

  1995年:《劳动法》施行

  感觉签劳动合同是政治任务

  1994年夏天,郭燕君在南方玩得很愉快,一回到北京便开始琢磨找工作的事。

  碰巧北京二轻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厨房设备公司正在招聘一名人事部部长,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郭燕君顺利进入了新单位。随后她便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

【郭燕君:从国企人事科科员到劳动咨询公司董事长】相关文章:

1.上海公司注册:从入门到精通

2.从家族创业者到公众公司佼佼者

3.张向东:从记者到总裁

4.从售楼小姐到广告公司老板的经历创业

5.从创业小公司到大公司的组织架构变化的案例分析

6.专访晋亿鞋材董事长丁松森:从单纯卖产品到有选择卖技术

7.专访琪尔特董事长林玉琪:从设计师到童鞋品牌CEO的转身

8.专访彼得·蒂尔:中美合作不光是“从0到1+从1到N”

9.关于创业者如何从0到1